扶贫干部感人瞬间:跪地填表 蹲昏暗路灯下核查资料
扶贫路上的那些感动
“为何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饱含热泪的感动,缘于一群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人。
他们有着强烈的为民情怀,怀着对群众天然的感情,坚守在最艰苦的地方,奋战在脱贫攻坚路上。为了无数贫困家庭的幸福,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翻高山越峻岭,奔走田间地头。我们不知道他们姓什么叫什么,但我们知道,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扶贫干部。
前不久,一张扶贫干部“跪地填表”的图片火遍了网络;近日,又有一张扶贫干部蹲在地上借着昏暗的路灯核查扶贫资料的照片在朋友圈流传……
在这场关乎千家万户、轰轰烈烈的扶贫行动中,让人感动落泪的,又何止这一个个镜头?5月底,有2名河南扶贫干部因劳累过度、积劳成疾,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据统计,仅去年一年,四川省就有27名扶贫干部殉职,50多名扶贫干部受伤……
赤子心,不了情。在这条风雨兼程的路上,扶贫干部们用平凡而坚韧的力量,让一个个贫困家庭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用热血和生命,书写了共产党人的不变信仰与鱼水深情。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一家一户走,田间地头问,逐个逐个记,将分隔于高山峡谷的142户村民走了个遍,一年不到走烂3双鞋;谁家娃娃今年几岁、谁家孩子到了学龄他一清二楚;村里最困难的人家为交不起安全住房工程款犯难,他主动找上门:“不怕,我先借1万块给你”……
“就这样,他一步一步地走进大家心里。”缅怀驻村第一书记蒋富安,四川省美姑县九口乡四峨吉村村支部书记石一尔前痛彻心扉。
蒋富安是彝族,出生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2015年8月,作为凉山州审计局的干部,他被派到大凉山深处的四峨吉村任驻村第一书记。2016年8月22日,蒋富安因劳累猝死,年仅26岁。
短短一年,这名年轻的共产党员把火热的青春投身于火一样的扶贫工作中,用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用心、用情、用生命与群众结下了不解深情。
“每个社一幅图,图上记载了该社贫困户的地理位置、致贫原因及帮扶措施。”在重庆市南川区神童镇富民村“第一书记”钱朝兵眼里,地图不大,作用却不小。
靠着这一张张“扶贫地图”,他不仅对全村贫困户的信息了如指掌,还按图制定了对口的帮扶措施:一组的杨世荣家里最大的负担就是正在念大学的儿子,帮扶措施主要以产业资金分红为主,并享受教育帮扶资金;五组的张仕模患病多年,儿子双腿残疾,帮扶措施包括低保兜底、危房改造、享受产业资金入股分红……每到一户,钱朝兵都将这一户的基本情况在地图上加以注明,包括贫困户基础信息台账,每家每户的脱贫时间,并根据各自情况制定主要帮扶措施。
以“扶贫地图”为指南,富民村的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58名学生拿到了总计6.7万元的教育帮扶资金;4名贫困户,每户领到了4000元因病致贫救助金;“1+3”脱贫产业全部建成,部分产业已开始见效;优先解决25户贫困户的C、D级危房……而钱朝兵也成了村民口中有口皆碑的“地图书记”。
扶贫干部一直在路上。这条路不好走,崎岖不平,满眼泥泞。但在这条路上,无数扶贫干部义无反顾、前赴后继。他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用热血和生命谱写着平凡而又壮烈的史诗。他们用自己的奉献之火、生命之光点燃苦寒贫穷的土地,温暖群众的心灵,唤起千万贫困群众战胜贫困的希望与信心。
时不我待 共赴使命
脱贫攻坚战场“骨头”之硬、“战事”之艰,难以想象。只要是扶贫干部,都肩负着沉甸甸的责任。
邹祎芹,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委办公室的一名年轻干部。几年前,她主动申请到咸水镇白竹村任驻村“第一书记”。面对村民们的质疑,她从道路硬化、公厕改造、水渠维修、贫困学生扶助等小事做起,一点点改变村庄面貌,渐渐赢得了村民信任。
为期两年的“第一书记”任期很快便结束了,邹祎芹并没有回原单位工作。她担心,如果现在走了,之前联系带动的一些扶贫产业项目会被搁置。“为革命老区摘掉贫困帽,是我来这儿的目的。”邹祎芹说。不摘“穷帽”不回城的执着背后是使命与责任。
“不脱贫,把我的脑壳砍下来当夜壶!”立下这样“军令状”的是位于华蓥山深处的四川省岳池县马家村党支部书记张秀代。
年近六旬,他为之奔走20年的通村公路得以拓宽,寒冬蹲守料场,夏天监看每一段水泥路;为了发展血橙、乡村旅游,四处请专家、寻方案、找门路;为精准拓展增收,一遍遍跑重庆、广安,哪个地区什么季节农产品需求大、价格高,他摸得一清二楚……
“扶贫任务没拿下来,把我自己扶倒,这是我最惭愧的事情……”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艰难地说出这句话,眼泪顺着枯瘦的脸庞流了下来。
故土情深,“跪乳”相报;不辱使命,身陨为民。不少党员干部在扶贫中体会到血浓于水的鱼水之情,体会到肩头使命重于泰山,体会到为民服务的崇高价值。他们中,有的结婚第四天就回到扶贫点继续工作,有的为了跑项目几天几夜没在床上睡觉,有的一天吃不上一顿囫囵饭……艰苦的背后,是时不我待、敢于担当的责任感使命感,更是对贫困群众“过上小康生活”的热切期盼!
感动的背后是群众的获得感
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感动。感动的背后,是贫困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平时我都是把摩托车停到公路边的亲戚家,再步行半个小时才能到家。我的愿望就是摩托车能骑到家门口。”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小湾东镇龙门村阿苦底村民小组村民刘爱义一脸憧憬地对扶贫干部说。
阿苦底是个彝族山寨,并且有个远近闻名的绰号——“光棍村”。由于穷,加之交通不便,村里好多年没有娶过新媳妇。“96户人家,光棍就有23个。”村支书韩国才说。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挂钩扶贫该村的大理州纪委监察局扶贫干部倍感压力。如何让脱贫攻坚的成果实实在在惠及百姓呢?
“说得再好听,也不如做出样子,群众没有获得感就是花架子。”大理州委常委、州纪委书记唐定文说。
路修通了,村民们骑着摩托车出门赶集、走亲串友,彝族山区的生态乌骨鸡、核桃、红花等土特产走出大山,卖上了好价钱,山外的冰箱、彩电、“互联网+”也通过公路运到了山村百姓家。
2017年3月15日,村里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原来是村民字文赋的大喜日子。“我们这里不再是什么光棍村了!”56岁的村民周国阳笑着说。
“小李就是我们村里一老一小的‘小棉袄’。”拿到新棉袄,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石马镇芦家台村78岁的村民蒋行美一脸笑容。蒋行美嘴里的小李,叫李炳春,1992年出生,2015年8月被选调到芦家台村担任大学生村官。
为了能让贫困户早日脱贫,李炳春带领村民们一起开发了20亩的扶贫基地;为了让留守孩子有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李炳春办起了“青苗”小课堂;为了让村里132位70岁以上的老人过个温暖年,李炳春利用扶贫基地的收益给老人们买了新棉衣……近2年的时间里,李炳春成了“能帮村里大忙”的小村官。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富裕一片乡亲,安定一方百姓。为了这简单而又不简单的目标,千千万万的扶贫干部奔走在扶贫路上,奋战在攻坚一线。他们用脚丈量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用手塑造着群众的每一刻幸福生活;他们用行动践行着一切为了人民的忠诚誓言,用拳拳赤子之心谱写出一首首脱贫攻坚战中雄壮嘹亮的战歌……在这片多情的土地上,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由基层群众的口碑和黄澄澄的泥土铸就的“奖杯”,就是对他们最好的褒奖。(本报记者 曹溢 通讯员 马晓玲 陈军)
声音
@清风油墩
用扶贫干部的苦与累,换得群众的信赖与深情! @白云朗朗
扶贫干部虽然平凡,但承担着大责任。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扶贫干部的关心关爱。
@美丽的长江
事为小处彰大义,最是细节显情怀。扶贫干部干的看似都是小事,对贫困群众来说却是最贴心、最暖心的举动。
(以上摘自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留言板)
@安源 谢穹堃
或许只是装了一扇窗,或许只是修了一堵墙,却能让贫困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关爱,重新拾起生活的希望。我坚信,脱贫攻坚战必将大获全胜。
@寿宁 沈添福
贫困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扶贫干部不仅要做好政策宣传,在物质上进行扶助,更要传导精神力量,给群众致富的信心。
@安吉 赵丹
脱贫攻坚工作是战场,也是考场,锤炼的是党员干部的党性,彰显的是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
(以上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社评论”群)
今日亮点:在“扶贫地图”上锤炼党性修为
从一张“跪地填表”的图片,到路灯下核查资料的照片,再到详细绘制帮扶对象状况的“扶贫地图”,近来基层干部的扶贫事迹受到了网民们的追捧。“七一”将近,今年纪念党的生日主题中,广大基层扶贫工作者以及他们走过的扶贫工作路,必将成为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必将召唤党员干部们从中汲取无尽力量、锤炼党性修为。
仔细端详这张手绘的“扶贫地图”,无论是每社每户的地理位置、致贫原因,还是具体的脱贫时间、帮扶措施,均清晰地一一标注。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扶贫地图”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比如,家中有大学生的贫困户,该如何有针对性地帮扶,危房改造的资金怎样筹集和分配,产业资金的入股、分红是否体现公平,这些细致入微的扶贫攻略正是中央反复强调的“精准”二字。共产党人亲民、爱民的理想与情怀不在别处,也正在这“绣花”的精准功夫上。
为民的“民”并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的父老乡亲。我们常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指的就是一个个生活遭遇困境的群众。扶贫工作干到今天,该解决的面上问题已经解决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需要一个个精准分析、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的对象了。对此,再搞大而化之的“文件落实文件”“讲话落实讲话”就着实没有什么意义了。只有手持“扶贫地图”的指南针,一顶一顶“穷帽”摘下去,方能扫除贫困之耻,赢得民心万千。
俯下身去,是一种态度;干起事来,则是一种能力。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我们不仅要有“一竿子插到底”的决心和勇气,像文中那位扎根农村的扶贫干部一样,不摘帽绝不走人,更要善于把握基层工作、特别是贫困地区工作的方法论。这其中,和困难群众打交道的方式方法尤为重要,乃是摸清底数,了解家中实际困难,并且分门别类开出药方与预案的前提。这项工作要求我们入村入户、把困难群众当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在“望闻问切”中交心、治病,这是“扶贫地图”之所以能够感动众多网友的缘由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调研深度贫困地区时强调,近年来我们向基层派出“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还建立了村官制度,为干部锻炼成长搭建了平台。我们要从他们当中发现好同志、好干部,并着力加以培养。绘就贫困地区的“扶贫地图”,把脱贫攻坚大计写在基层沃土上,更要不断完善我们心中的“扶贫地图”,把赤子情怀抒写在为民、务实、清廉的作风建设中,广大党员干部定能以更加振奋的精神面貌打好这场攻坚战,把扶贫工作做得更准、更扎实、更到点儿上。(洪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