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85后”小夫妻“玩”泥巴坚持传承非遗实现梦想

2017年10月17日 18:5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85后”小夫妻“玩”泥巴坚持传承非遗实现梦想
    图为倪俊与曹智玮二人在工作室中“开工”。 孙权 摄

  中新网南京10月17日电 题:(我这五年)“85后”小夫妻“玩”泥巴坚持传承非遗实现梦想

  记者 孙权

  “这些年来,我们夫妻俩一直在尝试着让‘惠山泥人’更时尚、更有趣,去迎接日新月异的市场考验。事实也证明,这项传统手工艺随着时代的发展正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而我们的梦想,也在这‘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中,日渐饱满、丰富。”17日,在“中华文化海外交流基地”——惠山古镇的一处不起眼木质小楼里,“85后”的年轻小夫妻倪俊与曹智玮接受了中新网记者的采访,他们相守在此已有5年,一直坚持活态传承非遗项目——“惠山泥人”,并实现自我“喜爱艺术、爱画爱刻”的梦想。

小夫妻二人,曹智玮主要负责一些“粗货”,倪俊则专攻“细货”。 孙权 摄
小夫妻二人,曹智玮主要负责一些“粗货”,倪俊则专攻“细货”。 孙权 摄

  初出茅庐小情侣与“泥”结缘

  “惠山泥人”是无锡三大著名特产之一,无锡当地艺人取惠山东北坡山脚下离地面约一公尺以下黑泥所制,其泥质细腻柔软,搓而不纹,弯而不断,干而不裂,可塑性佳,适合”捏塑”之用。对很多老无锡人来说,“惠山泥人”承载着此间几代人的集体情感记忆。

  20世纪50年代,惠山成立“惠山泥人联社”与“泥人合作社”,到90年代,无锡泥人厂曾有800多名工人,泥人一车皮一车皮运往全国各地。辉煌期过后,“惠山泥人”及相关产品产量一路下跌,从最高峰时的一年200万余件跌至三四万件,产值不足400万元,泥人厂也只剩20多人在做泥人。

  虽然处境“濒危”,但当时仍有好消息传来:2006年,“惠山泥人”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惠山泥人”开始了第一次面向社会“招徒”,缓解人才“青黄不接”之困。彼时,刚刚毕业的倪俊和曹志玮双双入围,成为“惠山泥人”大师喻湘涟、王南仙、柳成荫三人的弟子,与“泥”结缘至今。

  2009年,倪俊跟曹智玮学徒期满,成为“惠山泥人”新一代的传承人。2012年,倪俊与曹智玮完婚,并于当年在惠山古镇租下了一处两层小楼,打造了一间名为“缘泥坊”的工作室,开始了两人传承非遗、实现梦想的创业之旅。

图为倪俊展示以“惠山泥人”为原型制作的充电宝。 孙权 摄
图为倪俊展示以“惠山泥人”为原型制作的充电宝。 孙权 摄

  守望传统老手艺迎“新生命”

  得益于近年来国内各地对文化发展的重视,“惠山泥人”也顺风顺水的开始走“上坡路”。倪俊、曹智玮这对小夫妻很幸运,开店第一年,两人的小店就略有“盈余”,到了2014年和2015年上半年,店里更是迎来了经营高峰。

  不过,2015年下半年起,随着礼品市场受到冲击,价廉物美“惠山泥人”也未能幸免:一些便宜的“粗货”买的人少了,“细货”更鲜有人问津。即便卖得不好,曹智玮仍是支持倪俊做“细货”,因为他们始终有梦想,就是要做“守”艺人。

  “一开始,我们还是很理想化的,但经过这些年的磨砺后,我只能说,我们是手艺人,要‘守’住这门手艺。”性格开朗的倪俊说,因为明白自己的身份与所承担的使命,他更愿意用作品与人“打交道”,用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为传统老手艺寻多线“生机”。

  曹智玮说,小店刚开之时,他们就注重创新,试着让传统手艺贴近时代。在“缘泥坊”中,记者看到,十二生肖萌物、襁褓中的阿福、做成车挂的团阿福……这些造型别致的“惠山泥人”虽然模样与以往传统的“阿福”不一样,但却让人眼前一亮,是店里的“爆款”。同时,这对小夫妻还尝试“转型”,在泥人制作的泥料、色彩上都做了新的改进,并根据市场反馈推出私人订制,个性化生产“惠山泥人”。

  倪俊跟曹智玮还计划,要加强手工体验项目,围绕“惠山泥人”开展雕塑、紫砂、绘画等多元化的体验。在向记者展示捧回的“江苏省工艺品创新设计奖银奖”、“铜奖奖杯”等荣誉时,夫妻俩坚信:“惠山泥人”在新时代下有创新,会越来越好。

这套“小笼包福娃”,是倪俊受新西兰华人所托制作。 孙权 摄
这套“小笼包福娃”,是倪俊受新西兰华人所托制作。 孙权 摄

  展望传承艺人需“自我开拓”

  “这些年来,无锡市逐年加大对非遗项目的扶持力度,给传承人发放一定补贴。从这点来说,传承的延续性得以解决,但关键是,人作为非遗传承的重要元素,需‘自我开拓’。”倪俊称,随着近年来政府部门对文化事业的重视,“惠山泥人”的“曝光率”也越来越高,知名度也随之“水涨船高”,但在一片利好的背后,不容忽视的是这一行“年轻人”越来越少、产品的局限性也渐渐暴露。

  倪俊不满足于靠“政策”去延续“手艺的生命”,他希望这一行能引起年轻人的关注,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惠山泥人”。

  为此,倪俊夫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他们在店里开设体验课,除了在产品的造型上发力外,二人还尝试用“惠山泥人”的造型制作了充电宝、车贴等一些文创产品;让顾客用传统的“捏塑十八法”捏愤怒的小鸟;也有人刻出了大卫、还有“90后”让“惠山泥人”玩起了COSPLAY。

  这些做法似乎已经脱离了“惠山泥人”原有的范畴,但倪俊却希望继续尝试:“很多手艺都是一直在循着历史的脉络变化和革新去积淀的,‘惠山泥人’也需要。”

  此外,倪俊与曹智玮还应邀走进校园,为学校的孩子们普及“惠山泥人”的知识,并运用新媒体对“惠山泥人”作品本身及行业进行对外解读,不同程度上拓宽了传承的“市场”。最特别的一次,曹智玮甚至还在几百个泥人身上打上了“二维码”,购买者只要打开手机“扫一扫”,就可知这泥人寓意是什么、用的什么材料、用时多久。

  用倪俊的话说,这一系列的“自我开拓”,就是为让人们看到:“惠山泥人”作为非遗项目,还有价值、还有生命力。

  “惠山泥人已经不再是祠堂看守们打发时间的小把戏,而是一张打着惠山烙印的标签。”拿着手中的一套“小笼包福娃”,倪俊说,“这一批泥人共20件,已全部送到了新西兰,当地华人老板是要摆在馄饨店里的。”言外之意,他们夫妇的作品,已是“漂洋过海”,有了新的展望。(完)

【编辑:刘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