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和”的三峡船闸如何提高通航能力
“饱和”的三峡船闸如何提高通航能力
中青在线宜昌7月31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宁迪 朱娟娟 王林 李翀)已经“饱和”的三峡船闸,如何提升通航能力?
今天上午,“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采访团走进三峡大坝,站在三峡大坝坝顶时,三峡流域枢纽运行管理局副局长胡兴娥对记者表示,提升三峡通航能力,目前主要依靠“挖潜”和“新建”两种方式。
2003年,三峡水利枢纽开始蓄水,三峡双线五级船闸也随之投入试运行。三峡成库后,形成了670公里的优质库区航道,水运成为长江上游地区运输方式的首选。
三峡通航建筑物有两类:船闸和升船机。三峡五级船闸于2003年通航,过闸船舶3000吨级以上的船舶比例占67%,5000吨级以上各船舶比例占41.32%;升船机于2016年9月开始试通航,过船规模为3000吨级船舶。因此也有了“大船爬楼梯、小船乘电梯”之说。
据胡兴娥回忆,三峡工程早期设计时,关于通航的问题,国内许多通航专家曾做过评估,认为三峡船闸达到1亿吨的航运标准设计值,要到2030年。
通航后的三峡船闸,迎来了“络绎不绝”的船舶。2011年,三峡船闸通航能力就达到1亿吨,提前19年达到了航运标准设计值。“原来没想到这里的航运条件可以改善得这么快。”
运行成本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拖载能力却是过去的三倍。日益增长的船舶过坝需求和船闸及升船机通过能力不足的矛盾,成为了三峡通航的主要矛盾。过去几年,一些货船通过三峡船闸的时间要达到2~3天,三峡船闸成了三峡航道这条“水上高速公路”上的“堵”点。
在破解三峡的通航能力上,挖掘船闸的现有潜力,成为多年来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一直钻研的事。
为此,这里做过很多尝试:采取建设待闸锚地,改善船舶待闸条件;开展两坝间航道整治工程,改善航道通航条件;实施葛洲坝水利枢纽下游河势调整工程;增设三峡船闸导航靠泊设施;增设葛洲坝一号船闸上引航道船舶临时待闸设施;三峡船闸四级运行一闸室待闸等等。
比如,通过一些新技术减少了船闸检修时间,采取最短距离的待闸。“以前检修少也要60~80天,现在是20~30天。”胡兴娥告诉记者。
在她看来,提升通航能力,船舶的尺寸也要进一步标准化。因为船闸和升船机的尺寸有限,为了不使闸室和升船机的面积浪费,要针对三峡的情况建造相应的船舶,目前,相关部门正在推广三峡船型。
2014年,由重庆市港航管理局会同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长江船舶设计院联合研发的两艘三峡库区最长的货运船舶进行下水试航,并通过船检机构检验,这种船型被称为“三峡船型”。
今年5月,交通运输部对外发布了由长江航务管理局组织制定的《三峡升船机通航船舶船型技术要求(试行)》。其中,对“通航船舶类型”“通航船舶最大尺度、吃水、排水量控制标准”“新建通过三峡升船机船舶船型的技术要求”“安全及诚信要求”“核验要求”等方面作出了要求,成为指导三峡升船机通航船舶船型管理的技术准则。
但胡兴娥也表示,现在“挖潜”的空间没有以前那么大,能采取的措施越来越少。
因此,一些专家提出,应加快对三峡枢纽水运新通道的前期研究,并尽快实施建设,同步规划葛洲坝及其相关河段的通航能力建设,实现长江干线能力匹配。
胡兴娥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国家相关部门正考虑在三峡大坝附近区域,新建一个通道。“但具体的方案还没定,正在规划中。”在她看来,不同的通道适合运输不同的货物,“装载危险品的货船,不再适于从三峡船闸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