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国家级非遗项目“脑阁”闹元宵 空中艺术代代传承

2019年02月19日 22:3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国家级非遗项目“脑阁”闹元宵空中艺术代代传承
    图为脑阁现场。 张玮 摄

  (新春走基层)国家级非遗项目“脑阁”闹元宵 空中艺术代代传承

  中新网呼和浩特2月19日电 题:国家级非遗项目“脑阁”闹元宵 空中艺术代代传承

  中新网记者张玮

  “每逢正月十五闹元宵,脑阁是最热闹的一项内容。我已经‘脑’了40多年,实在不舍得放下这幅脑阁架子。”19日,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左旗腊铺村70岁的脑阁老人何永在“脑”着两个孩子如是说道。

  当日,正值元宵佳节,土默特左旗举办了隆重的社火表演,被誉为“空中舞蹈”的脑阁作为当地土生土长的传统艺术文化,当之无愧成为表演活动中的重中之重。

  脑阁集戏剧、杂技、美术、舞蹈、音乐为一体,一架就是一台戏。清朝康熙年间,脑阁从山西流入内蒙古中西部并扎根于此,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内蒙古土左旗毕克齐镇的脑阁最为有名,每当春节或重大节庆时,民间艺人们便装起“脑阁”,穿上戏服,走上大街小巷,舞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2008年,脑阁被正式列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毕克齐镇腊铺村的脑阁是保留脑阁技艺最完整的地方。”毕克齐镇腊铺村村主任范贵仁一边帮演员装扮,一边向记者介绍道。“脑”是方言,意思是将物品或人高高地扛起。所谓“阁”就是一个捆绑焊接得结结实实的特制铁架子。演出时要将“阁”固定在一男子身上,架上表演者1至3人,表演者一般为12岁以下的儿童。每个成人与儿童的组合就称为“一架”,演出时上下互动。

  65岁的陈月喜是内蒙古自治区级脑阁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在当天的活动中,他“脑”着自己6岁的外甥女和10岁的孙子参加表演。他说:“我们家世代都在传承脑阁,男丁都会‘脑’,女孩子都被‘脑’过。”

  脑阁一圈下来大概20分钟,当天脑阁的剧目是《西游记》,肩膀上的娃娃们仅需挥动手臂,便像在空中翩翩起舞,陈月喜则满头大汗。他们的表演引得现场叫好声连连。

  “脑阁需要技巧,上面的娃娃只有胳膊和头能动,怎么让娃娃在空中活灵活现地舞蹈,全凭下面‘脑’的人扭、颤、摆。”陈月喜笑着介绍道,“两人架是180斤左右,3人架差不多得有250斤。脑阁不仅是艺术活儿,也是体力活儿啊。”

  陈月喜介绍,10年前他一直“脑”的是3人架,现在上年纪了,体力有限,便改“脑”两人架了。“传承这个玩意儿得是真的喜欢,要不然不是丢了脑阁的‘魂’,就是吃不了这个苦。”

  “在腊铺村,几乎每家都代代传承着脑阁。我爷爷是村子里最早开始收徒的传承人,一直传到我父亲、我,现在我的学生也有20多个,最年轻的都是‘80后’呢。”范贵仁如是说。

  据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官方资料显示,腊铺村的脑阁队曾在1992年到深圳中华民俗文化村为国家领导人进行表演;2006年代表内蒙古到广东参加中国首届民间飘色(抬阁)艺术展演,获得中国民俗类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范贵仁说:“这让我们的脑阁艺术大大风光了一把,之后便经常应邀赴全国各地演出,截止到现在,腊铺村脑阁队每年的演出能达到20多场。”

  “现在村里依然坚持世代传承着脑阁艺术,对我们来说它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像一朵奇葩一样生长着,我们希望通过努力能将中国的这门空中艺术带出国门,走向世界。”范贵仁自信满满地告诉记者。(完)

【编辑:于晓】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