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出游 文明是一抹宜人的绿
【地评线】清明出游,文明是一抹宜人的绿
作者:谢伟锋
清明出游好时节,莫负人间四月天。
处在仲春与暮春之交的清明节,正是生机最为勃发的时日。料峭的春寒早已消弭不见,翻新的土地散发出耕种时节特有的气息,淅淅沥沥的春雨也在恰到好处地润物无声……放眼望去,满目都是一幅田园画卷的回归。崇尚自然的中国人,怎会错过这难得几日的好春光,他们迎着明媚的春光,或是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或是踏春采青、山水之间。在这样一个兼顾自然和人文的传统节日里,全民出游已然是大势所趋。
既然是出游,文明一定是绕不开的话题。传统节日释放了人们出游的潜力,也带来了诸多文明考题。清明出游,则有着和其他节日时期不同的特殊维度,它有更多自然与天地的交织。在这个期间,花草正是争奇斗艳之际,难免惹人怜爱,使得人们在清明期间出游,更乐于拥抱青山绿水,把自己投入到芬芳花海和郁郁草地之中。但由此带来的不文明行为,着实让大自然有些“伤不起”。
不需要走出太远,光是在本地城市的湿地公园,就时常能看到一些煞风景的景象——踹动树干来一场纷纷扬扬的樱花雨,横躺在草地享受温度刚好的阳光浴,摘下嫩绿的枝条给孩子编织成简易草帽……“春意漫漫绕花枝”本是清明时节浪漫的写实,现在却有了“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无奈,让人唏嘘。
中国人讲究“天、地、人”的和谐合一,敬畏自然、尊重自然,是世代传承的精神财富。清明节正值顺应天时地宜的时期,出游的人们本应该以文明为本,好好地保护大自然留下来的痕迹,但这种心照不宣,如今却架不住有人“莫待无花空折枝”的冲动和自私。有“天时”有“地利”,“人和”却差点意思,难免给其他出游的人们内心添堵。
清明出游,文明就是那一抹宜人的绿。世人常感叹于造物主对于一方水土的厚爱,也惊喜于山水之间的写意,这促成了我们在美好时节出游远方的初心。绝大多数人都愿意用自己的小心翼翼去守护这份默契和谐,而不是被一小撮人的不文明行为无端打扰了兴致,但后者往往决定着前者的出游获得感。制定措施、加大宣传、推出奖惩……面对出游中的不文明行为,我们似乎不差方法和手段,但怎奈你方唱罢我登场,究其原因,还在于缺乏自然教育。这种教育并非是书本所有,也非学校职责独揽,它是整个社会都应该花力气去做的。当这种教育缺乏,就会导致一些人的素质问题在出游过程中原形毕露,譬如非要“手办”一些花花草草,方才心安。对于这种不文明行为,恐怕罚上几十块钱无济于事。
清明出游的一些不文明行为,看起来是小事,实则是一个人的行为缺陷,甚至是可以放大成社会现象的凸显。追本溯源,教育是能够产生纠偏作用的,但前提是要有人去做、愿意做。目前来看,需要尽快推进。(谢伟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