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雄安启动区:未来20分钟到北京大兴 30分钟到天津
数年之后,将生长出一座
傍水而生、蓝绿交织、城淀共融的城市
启动区:设计未来之城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徐天
本文首发于总第894期《中国新闻周刊》
在负责雄安新区启动区规划的团队中,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未来的中国城市标杆是雄安,雄安的最初城市形象在启动区。
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局分管副局长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启动区的规划编制经过数轮专家讨论、国际咨询,新区的规划技术人员与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团队、城市设计团队、技术支撑团队共同协作,如中央所要求的,将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再开工建设,慎之又慎。
38平方公里的启动区,包含了雄安新区起步区第四组团全部和第五组团西部,首先开工的会是基础设施、环境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在其中的公共服务设施中,北京以“交钥匙”方式支持雄安新区建设的三所学校及一所医院,将最先动工。
三四年之后,启动区将雏形初显,数年之后,将生长出一座集聚了现代金融、总部经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功能产业,傍水而生、蓝绿交织、城淀共融的城市。
出行与生活
几年后,如果沿着荣乌高速,从城市的最北侧进入雄安,所见到的启动区大概会是这样的:从北向南眺望,会看到一条狭长的、贯通南北的生态型绿谷,视野所及的最远端,也即城市最南侧,就是白洋淀。
一路向南,将是先期启动的公共服务设施——2018年,北京市宣布,将以“交钥匙”方式全额支持雄安新区建设的三所学校及一家医院,预计于2019年开工。提供办学支持的学校和医院分别是北海幼儿园、史家小学、北京四中以及宣武医院。
同样位于启动区的,还有雄安大学。根据2018年4月全文公布的《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新区办学,以新机制、新模式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的雄安大学。目前,雄安大学选址已定,但规模、边界尚未确定。
在启动区的东西轴线上,将分布着金融、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包括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启动区内有一座城际站,以通往北京的城际交通为主。根据《总规》,雄安的城际交通将实现20分钟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30分钟到北京和天津。
如果坐城际列车抵达雄安,会发现进入启动区后,高铁不走地面,而是在地下穿行。雄安新区规划研究中心一位工作人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座城际站将打造站城一体,也就是说,不走出城际站,也可以通过地下空间与周边的城市建筑连通起来,城际站地铁化、公园化、活力化。
雄安鼓励公共交通出行,公交、自行车、步行等绿色出行模式将占市民总出行方式的90%,公共交通占所有机动化出行比例达80%。
如果在启动区内用小汽车出行,无论是购置新车还是租车,能见到的多数都是新能源汽车。因为根据《总规》,在新区内新注册车辆要100%使用清洁能源。
未来的某一天,还会有一个选择,即无人驾驶汽车。这是一种点对点的公共交通方式,可以通过智能设备进行预约。无人驾驶的小巴会按照全区域交通的智能运算和使用者的需求规划最佳路线,将乘客一一送达。
根据规划,启动区将打造“15分钟生活圈”。启动区内的片区都将是职住平衡的片区,有生活空间,也有产业。在15分钟的范围之内,可以找到中小学、幼儿园、医疗服务机构、文化活动中心、社区服务中心、专项运动场地等设施。
未来,雄安还要打造“冬日暖城、夏日凉城”的概念。启动区将合理规划地下空间,作为人行的公共空间。
“‘网红’打卡地”
在启动区的最南侧,是一个天然的、有一定规模的临淀湾区。几年后,站在临淀的生态绿堤上,就能望见治理初见成效的白洋淀,水质将从最初的劣五类、五类,提升到了三类或四类。
根据相关规划,白洋淀的水系将引入启动区,航道连通,可以选择乘坐游船在这里通行。规划人员介绍,启动区将结合现状生态肌理和“乡愁记忆点”,塑造四时不同的场景氛围。
不过,更常见的景观嵌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里。不管在启动区的哪个位置,都可以300米进公园,1公里进林带,3公里进森林。
设计者们也考虑了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居民的精神需求。在启动区的中心区域,有水系也有陆地,将来,这里会发展成启动区的“城市客厅”。
这座城市将有中国古代营城的方正格局,也有灵动的细节空间。这是规划设计人员最初就希望营造的,“在窄路密网的体系下,它形成了一些有趣的街角广场、蓝绿空间,这里森林环城、湿地入城,我觉得未来建成之后,网红打卡的地方会特别多。”
这座城市经历了长久的规划设计、城市设计过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而城市设计方案则进行了全球咨询。
2018年7月,面向全球的国际咨询开始。最终,有效应征单位共96个,这其中有26个独立应征单位,70个联合应征单位,共213个法人实体,分别来自中国、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经过五轮七次投票,最终挑选了12个应征团队。
新区管委会组织了规划建设局及规划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与启动区城市设计团队、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团队和各个专业技术支撑团队一起,吸收12家城市设计的优点,打磨最终的城市设计方案。
“整个过程非常紧张,就像打仗一样。我们认为,最后的方案要完美,不留遗憾,不放弃任何让这个城市伟大的机会。”规划者们这样说。
《中国新闻周刊》2019年第12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