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草原绣娘”:每一幅“蒙绣”都有故事

分享到: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草原绣娘”:每一幅“蒙绣”都有故事

2024年06月27日 14:16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雄壮的乌兰牧骑宫、火红的五角枫叶、辽阔的北疆草原……在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产业园的展厅,一幅幅精致的蒙绣作品令记者大开眼界。

  61岁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科右中旗刺绣产业推进组组长白晶莹介绍说:蒙古族刺绣针法大气粗犷,色彩鲜明艳丽,更加耐磨实用。

  做了多年蒙绣,令她自豪的是:“我设计的每一幅蒙绣都有故事。”她指着展厅中最为鲜艳的那幅《石榴花籽》告诉记者:“我把石榴籽的数量设计成56粒,象征着56个民族乡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内蒙古的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故事,通过蒙绣讲述得淋漓尽致。而从非遗老手艺成为致富新产业,蒙绣也讲述着这里的致富和振兴故事。

  2016年,科右中旗把蒙古族刺绣作为特色扶贫产业,引导贫困户通过刺绣增收致富。白晶莹成为“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扶贫计划”的推动者,一位“草原绣娘”带出一群“草原绣娘”。

  据介绍,展厅中一副一平米见方的刺绣作品,一个绣工需要用两三个月的时间完成,可以获得约5000元的报酬,而刺绣技艺和材料都是白晶莹免费教授和提供的。

  在白晶莹等人的努力下,近3年来,科右中旗平均每年培训2000人,共带动300余人固定就业,3000多名一级绣工实现灵活就业。2022年,“兴安草原绣娘”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区级劳务品牌的荣誉,成为当地就业的“金字招牌”。

  一位绣娘告诉记者:以前在外打工,年收入只有一万块,生活很艰难,实在是“穷怕了”。现在回来在家门口做绣工,在家门口就能年入三到四万元。

  如今,越来越多像她一样的人们加入“草原绣娘”的大集体,亲手“绣”出自己的美好生活,“绣”出科右中旗各民族团结一心、共同进步的动人故事。(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杨兆敏 张千)

【编辑:王超】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雷电竞下载官网 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