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硬核特产邂逅诗和远方 “鸿雁故乡”解锁致富新玩法
中新网巴彦淖尔11月7日电 题:当硬核特产邂逅诗和远方 “鸿雁故乡”解锁致富新玩法
中新网记者 张林虎
位于黄河“几”字弯最顶端的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地处北纬41°农作物种植黄金带,具有南粮北牧的优势。阴山山脉贯穿其东西,山前灌区年产粮食10亿斤,山后牧区牲畜饲养总量稳定在300万头只以上,年产鲜肉3万吨,优质羊绒600吨。
近年来,当地依托独特的资源禀赋,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推动农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实现了从卖原料到卖产品再到卖品牌的转变,打通从原料到终端的产业链通道,走出一条产业兴、群众富、生态美的乡村振兴路。
近日,中新网记者走进被誉为“鸿雁故乡”的乌拉特中旗,探寻当地特色产业背后的“致富密码”。
“一只羊”走出产业新路
走进呼勒斯太苏木不下山二狼山羊托管养殖示范基地,一排排高标准羊舍整齐排列。“饲料包括玉米秸秆、花生秧、苜蓿、苹果渣,全程不使用抗生素和激素喂养。”负责人李天卿说。
二狼山白绒山羊是内蒙古三大高端羊品种之一,2018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品牌。清新的空气、纯净的水源、天然的牧草,不仅造就了二狼山白绒山羊肉质鲜美,也赋予了纤维细长、手感柔软,享有“软黄金”美誉的羊绒。
呼勒斯太苏木党委书记李阳介绍,该苏木已建成托管基地、熟食加工、旗舰店营销的完整产业链,2023年实现产值7000万元,力争2024年底达1.2亿元。
据了解,乌拉特中旗二狼山羊绒年产量稳定在560吨。当地建立了拥有8条生产线、4个车间,可分梳多种原料、满足客户不同产品需求的白绒山羊产业园。
“目前年生产羊绒约300吨,带动4000多户牧民增收。”二狼山白绒山羊产业园车间主任郝建军说。
“一粒麦”实现华丽转身
连日来,乌拉特中旗一家食品公司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麦香扑鼻,生产线上的全自动磨粉机高速运转。
该公司今年与150余户农民签订种植合同,种植有机小麦15000亩。截至目前,已收储小麦100万斤。“生产线日生产量为25吨左右,产品主要销往北京、江浙沪等地。”公司负责人薛文龙说。
石哈河镇属于山旱区,旱作红皮小麦在清末时期传入,被老一辈人称为“百穗红”。因年光照达1800小时以上,这里的小麦形成独特的品质,但优质不优价,销路窄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石哈河镇推进旱作红皮小麦提纯复壮、品牌营销等工作,扩大种植面积,同时把小麦磨成面粉,加工成馒头、挂面等高附加值产品,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将一粒小麦做成富民强镇的“大文章”。
“从2022年开始,我们累计通过网络平台销售石哈河旱地有机小麦系列产品23万单,线下销售280吨左右。”薛文龙说。
“一镇一品”绽放多彩魅力
在乌加河镇联丰奋斗村村民马子忠家的院子里,硕大的玉米棒子堆成了小山。“种植鲜糯玉米省时、省力、节水、节肥,效益也高,还可以复种燕麦草、油菜。”马子忠说。
近年来,乌加河镇通过招商引资建起3个鲜食玉米加工厂,年内加工产能达2000万穗,搭建起一条种、产、销为一体的鲜糯玉米产业链,同时建设烘干仓储,实现年可烘干玉米9万吨,仓储库容2万吨。
“打造以玉米为主的全产业链,创建玉米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是我们镇发展特色农畜产业的又一个规划目标。我们计划利用3年时间,培育一批‘名优特新’农产品牌,把玉米产业品牌体系健全。”乌加河镇党委书记陈敬说。
和乌加河镇不同,德岭山镇则是建成义堂红辣椒全产业链示范基地,让辣椒变辣酱,身价成倍增长。
“今年种了3500多亩的辣椒,亩产干辣椒700至1000斤,亩收入5000至6000元。”德岭山镇大圣村村民刘福忠说,辣椒种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育苗、栽种、采收都需要大量劳动力,这让很多村民在家门口灵活就业,既实现了创收,又能照顾家庭。
“发展‘一镇一品’,能够同步提升全旗三次产业的整体水平,实现由镇域产业基础培育到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大提升。”乌拉特中旗副旗长王云说。
如今,丰富优质的“活畜原粮”转化为优价商品、响亮品牌,一个个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正以产业化、系统化的形式迈进发展“快车道”,成为乌拉特中旗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字招牌”。(完)
社会新闻精选:
- 2024年11月08日 18:20:08
- 2024年11月08日 13:47:58
- 2024年11月08日 13:44:36
- 2024年11月08日 09:35:44
- 2024年11月08日 09:14:11
- 2024年11月08日 07:41:53
- 2024年11月08日 07:27:56
- 2024年11月08日 07:19:40
- 2024年11月08日 07:18:34
- 2024年11月07日 23: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