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福建永安抗战遗迹:红色年代的抗战文化
【解说】地处闽西北腹地的福建省永安市,别称燕城,境内森林资源丰富、竹林面积广袤,有着中国笋竹之乡的美誉,在抗日战争时期,永安也是与重庆、桂林齐名的三大抗战文化中心。日前,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10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永安抗战旧址群成为福建唯一入选的抗战遗址。8月28日,中新社记者在永安实地追寻这里的抗战记忆。
探访福建永安抗战遗迹:红色年代的抗战文化
【解说】地处闽西北腹地的福建省永安市,别称燕城,境内森林资源丰富、竹林面积广袤,有着中国笋竹之乡的美誉,在抗日战争时期,永安也是与重庆、桂林齐名的三大抗战文化中心。日前,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10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永安抗战旧址群成为福建唯一入选的抗战遗址。8月28日,中新社记者在永安实地追寻这里的抗战记忆。
抗战时期,福建省会内迁永安达七年半之久,当年,随省政府内迁永安的政府机关、金融单位、学校、团体机构有100多个。一大批共产党人、爱国进步文化人士也相继汇聚永安。他们到达永安后,以笔作为武器,卓有成效地开展了抗战文化活动,繁荣了抗战文化事业,使永安成为当时东南半壁的文化名城。
距离永安城区3公里处,有一个名叫霞鹤村的地方,在这个偏远的小山村里,也曾开展着轰轰烈烈的进步文化运动。在当时众多永安创办的进步刊物中,《改进》算是影响力最大的一家。刊物撰稿人多为当时全国知名人士,其中有郭沫若、巴金、老舍、艾青、朱自清、范长江等。在村支书黄春斌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村中的黄氏宗祠,这里曾是出版社工作和生活的主要场所。而村中的另一处残垣断壁,则是改进出版社地下印刷厂的遗址。
【同期】永安市曹远镇霞鹤村 村支书 黄春斌
我身后这个就是改进出版社旧址,它这个是一个工厂,就是说负责印刷一个厂址,刚才我们去过的宗祠那边是编辑部跟作家在那边居住生活的地方。
【同期】永安市博物馆 馆长 罗旌灌
省政府内迁到这里面,一些新闻出版还有学校,也同时也陆续迁到我们永安来,那这个一些像东南出版社、改进出版社、这当时影响力是非常大的,包括重庆桂林很多好的刊物,包括中央周刊这些刊物的印刷当时也是从我们这一带印刷出去,所以它影响力很大,出了相当多的刊物,对全国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
【解说】罗旌灌告诉记者,据不完全统计,战时的永安,有近40家出版社、20个编辑单位、4家新闻通讯机构、19家印刷单位,编印、发行报纸12种、各类期刊129种,出版800多种各类丛书、丛刊和专著。其中不乏一些福建乃至全国的畅销读物。
【同期】永安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张丽华
国民政府在永安这八年抗战时期,他们通过报刊通过杂志,用笔用抗战的歌声,用抗战培养教育师资的培训,人才的培训,来为抗战的胜利做准备。
【解说】采访中,当地人告诉记者,在永安的小陶镇、洪田镇、青水乡等地散落着大量的红军标语。记者遂决定前往。位于洪田镇马洪村的逢源堂原是廖氏祖屋,1934年,红军“少共国际师”来到马洪村,指挥部就设在这里。走进期间,记者发现,古厝的墙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红军标语,有些依旧清晰,有些则隐约可见。其中不乏“共产党十大政纲”、“士兵六大纲领”等标语。
【同期】永安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张丽华
1934年的8月6号到8月24号,少共国际师作为红一军团的一个补充师,在这驻扎,那少共国际师它承载的任务就是帮助转运资材,帮助宣传这个工农红军北上抗日。
【解说】记者了解到,遍布永安市乡村的红军标语及红色歌谣和漫画的分布密集度高,仅小陶镇石峰村、小陶村,洪田镇马洪村三处就多大600余条。
如今,烽火岁月已经逝去,但是在永安,当年以笔为武器,展开的轰轰烈烈的抗战文化运动,已渐成永安的一张名片,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目光。
记者 吴晟炜 陈永辉 福建永安报道
关键词:
分类名称: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