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年06月25日 17:11 来源:雷竟技平台
【解说】在贵州贵阳一个偏僻的村子里,隐藏着一座以“衣”为主题的私人博物馆,馆内收藏着从古至今有关服饰文化的各种文物、工具。更不可思议的是,馆内还陈列着千余台中国乃至世界各个年代不同品牌的缝纫机械。而这一切,都来自于一位贵阳老裁缝对服饰文化的热爱。日前,记者实地探访了这间位于贵阳市花溪区吴山村的“琢衣博物馆”,听老裁缝江华胜讲述其收藏背后的故事。
【解说】记者见到江华胜的时候,他正在馆里向到访的游客介绍藏品。
【现场声】这个是遵义丝绸厂(生产的),还有(贵州)正安丝绸厂,一般人都不知道我们贵州还有丝绸,实际上我们贵州有很多精美的丝绸。
【解说】江华胜的服饰文化博物馆是由他的制衣厂厂房改建成的。来之前,记者是为着那千余台缝纫机而来,但最开始进入视野的,是一堆有关服饰文化演变的古老文物。这座博物馆不止收藏了千余台缝纫机那么简单。
【同期】琢衣博物馆馆主 江华胜
我的这块展板就是纺织(知识),它真正的呈现了来自贵州,来自中华民族的纺织文化的核心。我翻遍了关于纺织所有的一系列的中外资料,包括一些贵州的志等等这一系列的资料,全部整理下来花了六年时间。
【解说】记者看到,博物馆内有对布料、刺绣、蜡染制作过程的情景化展示,最精彩的还是那来自中国以及全世界不同时期、不同品牌、不同功能的各类缝纫机。这些机械上斑驳的锈迹,无声讲述着纺织业从工业社会一路走来的变迁历程。
【解说】现年64岁的江华胜,自幼家境贫寒,他7岁开始在上海做服装学徒,自第一天拿起针线,江华胜便与服饰结下了不解之缘——连他自己都未曾想到,因生存而开始的手艺,到最后成为了自己的“一生挚爱”。
【现场声】琢衣博物馆馆主 江华胜
这个是我学完服装技术以后,第一台买的缝纫机,这台缝纫机花了我28元钱,我花了四天时间把它全部拆洗组装,最后成了一个最好的服装机器,它也给我带来了创业的第一桶金。
【解说】也正是这次拆修缝纫机的经历,江华胜自学了缝纫机的结构。往后的时间里,全世界不同品牌、不同用途的缝纫机,江华胜都能亲自维修、组装,甚至在后期有了自己的服装生产工厂之后,江华胜还自己研发了很多不同功能的服装生产机械。
【现场声】琢衣博物馆馆主 江华胜
这一台很特别,这是当年我们做外贸的时候自己研发的,这个是翻领子的,它可以代替200个人干活,自动化程度比较高,它包括焊接,全气动,气电两用,热熔,整个都是我创新的。
【解说】每走过一台缝纫机,江华胜都会向记者介绍这台缝纫机的故事,这里除了展示部分其35年间游走中国各地收购的稀有缝纫机之外,还有一部分是他当年从事服装生产时买来生产服饰的缝纫机,这些设备“绘就”了江华胜的服饰人生。
【同期】琢衣博物馆馆主 江华胜
我是得到了工业机械带来的红利,所以对这个设备特别是国外的、国内的,只要是先进的,我都非常的恩宠。
【解说】从70年代流行的西装、便军服、喇叭裤……再到后来的牛仔裤、萝卜裤等,江华胜用双手经历了一段服装流行史,也见证着服装产业的发展。除了做服饰之外,江华胜的服饰文化收藏之路也在不断拓宽。如今,他手上的各类收藏品已有上万件。2013年,江华胜有了办服饰文化博物馆的想法。在他看来,无论何种文化,如不加以保护传承,将会面临消失。作为一名“服装人”,他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接触其博物馆中陈列的物品,了解物件背后的故事和不同时代的服饰文化。
【同期】琢衣博物馆馆主 江华胜
让世人更多地去了解服装文化,这才是真正的我(办博物馆)的初衷。我想把整个(收藏)一个从棉花开始,弹纺梳织染针绣,然后绫罗绸缎锦,从脚踏的缝纫机到国外的缝纫机,然后到我们服饰传统文化,我们民间所有的绣、缝、织,(无论是)贵州(服饰)文化还是中华(服饰)文化,想在博物馆里呈现。
【同期】贵阳市民 刘女士
看到老师傅一个人收藏了这么多藏品,我觉得是非常震撼的,看下来还是了解了很多,在以前我是可能不了解这些的,了解下来还是有很深的感触,就感觉我们中国的伟大,还有我们老师傅真的是很厉害。
(记者 蒲文思 贵州贵阳报道)
责任编辑:【罗攀】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3042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雷电竞下载官网
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