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江苏省南京市长江路上的这片建筑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明代它是汉王府;清代它是两江总督署;太平天国时期,它是天王府;到了民国,它成了民国政府的“总统府”。它见证了中国历史上一些列重大事件,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辛亥革命中的17个省份的代表在此议政,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1年12月2号,南京全面光复,全国宣布脱离清廷的17省代表齐聚南京,一省一票,开始正式选举临时大总统,候选者有孙中山、黎元洪和黄兴,最终孙中山以超过投票总数三份之二以上的16票,当选为中华民国首任临时大总统。
(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经盛鸿)
当选举结果公布之后,整个选举场内一片欢腾,因为孙中山当选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是众望所归。正是由于孙中山长期的革命斗争历史,他对建立中华民国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所决定的。
中山先生当选为国家的大总统,这是头一次用民主的方式,所以说我们说它是开天辟地的大事情。
(正文)
1911年12月25号,孙中山在上海得知自己当选的消息后,立即复电南京各省代表,表示接受。同时孙中山又致电各省都督说:“……今日代表选举,乃认文为公仆,自顾材力,诚无以当……”
1912年1月1日清晨,孙中山风尘仆仆地从上海赶到南京,当晚十点,孙中山先生来到西花厅宣誓就职,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同期:孙中山宣读大总统誓词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 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孙文。”
(正文)
1700多年前,孙权建立了南京历史上第一个封建政权,1700多年后,孙中山在南京亲手结束了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但新生的民主共和究竟为何物,这个被称为大总统的人与过去的皇帝又有何不同,老百姓心里没底。
据说,曾经有一位80多岁的老汉从江苏扬州乘船赶到南京,为的是一睹大总统的风采,看看新的民主究竟啥样。老先生刚进总统府,便按照传统的礼数要给中山先生下跪,行三跪九叩大礼。
(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经盛鸿)
中山先生立即把他扶起来,他说绝对不可以的,大总统不同于皇帝,我和你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今天大家选举我当大总统,明天我不当大总统了,我又回到老百姓中去,和你一样。现在我在大总统的位置上,也是为老百姓服务的,是人民的公仆,所以那个老先生听了非常感动,非常新奇,他离开了中山先生走出了总统府大门以后,见到人就讲,我见到民主了,我见到民主了。
(正文)
扬州老汉带着对民主的理解兴高采烈地回家去了,但受封建思想禁锢的又岂止他一人。孙中山深知自己任重而道远,当下他要做的就是尽快将临时政府组建起来。
几天之内,南京临时政府各部门总次长人选纷纷落定,九个主要部的总长大多为旧官僚或立宪派。按照同盟会确定的“部长取名,次长取实”的原则,孙中山非常注意各部次长的人选,除汤芗铭外,都是同盟会的重要骨干。尽管如此,其中一些人还是有看法。
时担任临时政府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先生曾经向中山先生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提到了两个重要人物,一个是章太炎、一个是康有为。他认为不应该把章太炎吸收到临时政府中来。而孙中山却回信说,章太炎与康有为不同,章太炎为民主共和做过巨大贡献,虽然有矛盾,但也只是革命阵营的内部矛盾。
(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经盛鸿)
在组织临时政府成员的时候,中山先生是一种革命家的宽广胸怀,五湖四海容纳人才的方式来建立的。我觉得中山先生用人的原则,用人的宽广胸怀,应该是值得肯定和赞许的。
(正文)
在接下来三个月的时间里,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发布了大量通告,它所颁布的一系列有利于建立民主共和政治和促进社会进步的政策法令,勾画出了中国成为现代国家的雏形。尤其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保障了国民的自由、平等权利以及人身财产安全,初步构建了共和制国家机构的运行机制,具有划时代意义。从那时起,人民当家做主,男人留辫子,女人裹脚的陋习得到了根本改观,“老爷”、“大人”、“奴才”、“小人”等反映人身依附关系和社会等级制度的词语不再使用,流行数千年的跪拜礼也被鞠躬礼所取代,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首次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史全生)
它(临时约法)不光是规定人民群众有集会、出版、言论、结社,有各方面的自由。而且规定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这个私有财产是自由、平等的一个经济基础,你没有私有财产了,那你这个人的平等、自由什么都是假的,因为你没有自由(私有财产)了,那么到时候你一切的生活来源就没有了,生活来源没有了,那么把你饿你三天,那时候还要什么自由民主,我只要有的吃就行了,这一点非常有它的特别意义的。
(正文)
这里就是孙中山先生及其家人在总统府的住所,一幢朴素的两层小楼,小楼外的立柱上挂着当年孙中山写给黄兴的对联:“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步入室内,陈设简朴整洁,只有几张桌椅,从孙中山和家人的合影可以看出,虽然生活清苦,但其乐融融。
(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经盛鸿)
中山先生不喝酒,他在南京三个月期间,据有关资料,他只有一天,就是1912年2月12号,北京的清王朝的皇太后隆裕太后,宣布清廷退位,消息出来中山先生大为振奋,大为高兴,这一天他破例的喝了一点酒,其他的从来没喝过酒。
(正文)
尽管孙中山先生开创了民主共和的新纪元,但是清朝皇帝还在北京紫禁城里受到顶礼膜拜,掌握实权的袁世凯玩弄着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把戏,效忠于清王朝的张勋也带着辫子军兵临南京城下。孙中山先生为了谋求国家统一与袁世凯达成协议,只要袁世凯能迫使清帝退位,就将临时大总统之位让于他,但同时也提出了三个条件:
第一,临时政府地点设于南京。
第二,袁世凯需到南京就职。
第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不能废除,袁世凯也应当遵守。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史全生)
这个约法里面就充分体现了一个欧洲三权分立的政治。这个三权分立的政治里面把国会的权利放得特别大,对这个总统的限制很严格。
(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经盛鸿)
而袁世凯上台之后,通过种种方法,不仅继续留在北京就任了临时大总统,而且通过种种方式,逐步地腐蚀、背叛、最后抛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走上了反对民主共和的道路。
(正文)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2月13日,孙中山先生向中华民国临时参议员递交了辞呈。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一职。几天后,临时参议员议决政府北迁,中华民国的实际控制权落入了袁世凯的手中。
(南京大学民国史研究中心 教授 张宪文)
我总感觉过去的话,是把让位袁世凯作为一个孙中山革命的软弱性来看待,我不这样认为。一个,让位袁世凯,从孙中山本人来讲,表现了他高尚的品德,不恋栈,不恋这位子。另外一方面就是革命的需要,因为袁世凯他是在双方都在争夺的状态下面,那么这个形势下来讲,应该从革命派来讲,必须拉住袁世凯。
(正文)
这是孙中山先生的手迹“铁道”和“造路救国”。在让位袁世凯后,孙中山认为自己所提倡的“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都已实现,而只有民生主义还没有完成,而民生主义主就是要进行国家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孙中山在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务以后,他就抱着满腔热情,完全投入到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去,他主动的向袁世凯要求,担任铁路建设的总指挥,他还花了很多的时间很大的精力,制定了一份中国铁路建设的远景规划,要在中国建造20万里的铁路,把整个中国用铁路紧紧地连在一起。
(南京大学民国史研究中心 教授 张宪文)
下野后,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了,他的目标就放在民生上,修铁路、搞个建国大纲也好,搞个什么修铁路的计划。当然有些问题不是太符合实际的,但是我感觉什么呢,要看他下野以后,他还继续在为国家在努力,要建设一个现代国家。他还在继续努力,继续奋斗,一直到死。
(正文)
1925年3月12日,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一代伟人孙中山在北京辞世,享年59岁。在一无资金二无人才的现实条件下,他一公里铁路也未修成过。弥留之际的孙中山还断断续续的反复念到:“和平,奋斗,救中国。”
如今驻足“总统府”内荷花池畔,瞻仰孙中山先生办公处,总会想起先行者“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深情嘱托。
(编导:吴瞳 摄像:吴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