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曾被誉为“黄埔慈母”
她是同盟会最早的女会员,别号“双清楼主”
他们的婚姻得益于“天足”缘,是难得的神仙美眷
片名:百年辛亥:革命伉俪---廖仲恺与何香凝
解说:1878年夏,在香港繁华地段的一座豪华大宅里,大地产商何载的第九个孩子降生了,这就是九小姐何香凝。她的母亲陈氏,曾是一户有钱人家的女佣,因为常到何家的铺子里卖些日常杂货,同何载相识,并结成姻缘,然而因为出身卑微,又没有缠足,何载的父母一气之下,又给儿子娶了个小脚媳妇,将陈氏退位为妾。19世纪末的中国,三寸金莲几乎是女性的主流审美标准和追求目标,上层社会中更难寻觅到不缠足的名门闺秀。为了避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悲剧,母亲在小香凝五六岁的时候,就开始为她缠足,无奈个性倔强的九小姐,进行了顽强的反抗,一次次在夜里剪断布条,经过十几回合的斗争,最后感动了宠爱她的父亲,不再强求她缠足。后来,当何香凝赴日留学时,进步的留日学生都为她有一双天足而惊异,亲昵地称她为“何大脚”。
解说:1897年底,19岁的何香凝结婚了,对方是旅美华侨廖竹宾之子廖仲恺。这是一桩未经自由恋爱,属门当户对的旧式婚姻。说起来,二人的结合还得益于何香凝的那双大脚。
解说:廖仲恺,原名恩煦,又名夷白,1877年4月23日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父亲廖竹宾年轻时流落到香港,被卖身为猪仔,远渡重洋,到美国做劳工。廖竹宾一生含辛茹苦,终于致富,成为汇丰银行分行的职员。
周兴樑(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副会长):那么到了1897年,廖仲恺已经是20岁的壮实小伙子,他叔父就给他安排所有成家的事情,廖仲恺告诉他叔父,他父亲临死之前,留下了一句话,他父亲对他说,你快要成年但是还没成年,将来娶老婆一定要娶一个大脚的,不缠足的媳妇,我们客家人的习惯就是娶一个大脚婆,小脚女人在国外被人家看不起。
解说:在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先结婚后恋爱的廖仲恺与何香凝初见并不如意,当相处的日子长了,却让两位有着共同理想的年轻人开始相互爱慕,双清楼记录了一段两人琴瑟和鸣的美好生活。
解说:起初,廖仲恺与何香凝借住兄长家一楼的一个房间,当时位于广州市河南三官庙。
周兴樑(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副会长):开始住到楼下一个房间,后来因为大概小孩比较吵,他们两个就搬到这个楼的左侧有个晒台,他在上面自己搭了一个很小的斗室,搬上去住,这样也减少了嫂嫂和小孩之间的矛盾,那么每当皓月当空,两个就出去谈心赏月的时候,是感到有冷月双清的感觉,所以他们就把这个楼就命名为双清楼。
解说:四五年后,小夫妻离开了双清楼,以后数十年间,他们的住所虽然换过不少,也华陋不一,但这个室名却始终未改,何香凝也因此给自己取号双清楼主,并将作品归集命名为《双清诗画集》,廖仲恺也把自己的诗题为《双清词草》,双清楼的名字,渐渐地成为了廖家的精神遗产。于是廖家,包括廖承志先生在内的后人,也被称为了双清楼后人。
解说:双清楼现在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同福西路龙溪新街,是一幢青砖石脚的古老大屋,坐北朝南,宽三间深三进,占地约400平方米。
解说: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这种花前月下的安稳日子,并没能持续很久。1902年,廖何夫妇决定赴日本留学,由于申请不到官费,他们留学日本的愿望被一拖再拖。廖仲恺父亲的遗产,也几乎被在官场活动的兄长挥霍一空。何香凝毅然决定,将平日里爱不释手的首饰、嫁妆变卖,换为留学的费用。1903年初,廖仲恺、何香凝相继踏进了日本学府的大门。在一次留日学生集会时,他们第一次见到了孙中山。孙中山鼓舞在场的青年志士要行动起来,挽救危难中的祖国。
周兴樑(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副会长):当时孙中山只做了简单的演说,大概的意思就是说清朝太弱,只有革命才能挽救祖国,针对这个中心问题讲,他们听到以后热泪盈眶,所以就问了孙中山住的地址,后来两口子是去拜访他了,廖仲恺单独去拜访他了,向孙中山表示啊,要参加革命,孙先生很高兴啊,是吧,就要他在留学生里面注意救国之士,以便将来建立革命团体。
解说:廖何夫妇很快就成为了国民党的中坚力量,何香凝夫妇在东京的寓所,便成了革命党人的通信联络站和聚会场所。留学日本的那段日子,革命党人多亏有了上下打点生活起居的内务总管何香凝。
解说:1911年,廖何夫妇带着救国理想回到中国,投身革命,一家定居在了广州。廖仲恺后出任广东军政府财政部总长和广东省省长一职。当时的广东财政非常困难和紊乱,库空如洗,在廖仲恺的努力整顿下,广东财政工作不久便井然有序,收支不仅平衡,还库储有余。当他在1913年8月初解职离开广州时,省库中存有700余万元现洋,另有纸币数百万元。
解说:护法运动受挫后,孙中山决定组建自己的武装,全力筹建黄埔军校,并将筹建军校的任务,全权交给了廖仲恺负责。廖仲恺领命后,四处奔走,呕心沥血组建军校。黄埔军校正式开学之后,蒋介石被孙中山任命为校长,廖仲恺则出任军校国民党党代表,被师生誉为“军校慈母”。
解说: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领导权旁落到右派手里,廖仲恺何香凝依旧不屈不挠地奉行三大政策,支持工农革命运动。1925年8月20日,何香凝陪同廖仲恺参加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在广州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廖仲恺遭到国民党右派的狙击,身中四弹身亡,由于暗杀案的背景过于复杂,国民政府随后展开的调查无果而终。目睹爱人倒身于血泊之中,何香凝遭受的打击不言而喻,同心同德紧密携手的革命伉俪,从此阴阳两隔。
解说:何香凝事后曾说到,吾人做革命事业,生死本置之度外,廖先生死,吾家损失犹小,所难堪者吾党也,如想国民革命成功,比肃清一切反革命派,苟利于国,则吾举家以殉,亦所不惜。何香凝深知廖仲恺不但爱国而且还心系家乡,为此亲自护送廖仲恺的衣冠回到家乡安葬,并竖碑以示纪念。
吴仕雄(广东惠州市民革秘书长)现在(惠州市)设立仲恺高新区,仲恺区打造本来就是在他的(廖仲恺)老家,把它的周围作为一个仲恺高新区,而且还有仲恺大道、仲恺中学,这也是我们后人纪念他的一种传承。
解说:在中国近代史人物中,名字被用来命名大学的,除了孙中山,还有廖仲恺。前者是中山大学,后者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廖仲恺牺牲后,何香凝为继承丈夫遗志,在广州珠江南岸石涌口一带建立仲恺农工学校,历经84年的风雨飘摇和变迁,2008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更名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高岳仑:(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党委副书记)这个学校成立后,何香凝先生就担任第一任校长,一共做了15年,何香凝担任校长以后,她具体的教务不用管太多,还有常务副校长,她主要是筹措资金办学这个过程是历经艰辛,到国外去筹募,在华侨当中筹募资金,经历了很多,把自己的作品拿出去,她是一个书画家,就变卖自己的一些作品,换取一些教育经费,非常不容易,所以这个学校在她直接的关怀和帮助下,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后来抗日战争也好 解放战争也好,这个学校始终以她树立的办学理念坚持着,那就是,注重实验扶助农工,始终和工农大众凝在一起办教育,为祖国的振兴富强培养人才
解说: 1972年9月1日,94岁的何香凝因病逝世。走过了近一个世纪风雨的革命老人,与葬在紫金山西麓的廖仲恺长眠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