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国大盗,今已盖棺论定。
历史昭昭,是否三岁看老?
探秘袁世凯少年时代,再现一代枭雄成长路。
1859年的秋天,河南项城城里三大旺族之一的袁家新添了一个男婴。关于这名男婴,当地流传着一个传说,据说这名男婴出生时,在外打仗的袁家长辈袁甲三恰好寄书信到家,信中说他所带领的军队与捻军作战大胜。
采访(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骆宝善):这时候正是北方的捻军,在皖北豫东这里活动最发达的时候,袁甲三这时候做京官,他下来申请,他请求朝廷让他回到河南来办团练,他团练的指挥部先是在安徽的北部,然后挪到豫东,就在他家乡这一带,就在淮河两岸,主要是在淮河北岸,这里跟捻军作战,他是这一代对抗捻军的一个最主力的地方队伍。
看过书信后,男婴父亲袁保中万分欣喜,于是便为这个刚出生的儿子取名“凯”,意喻为凯旋,并按家族“保世克家 企文绍武”的排行,命名“世凯”。
袁世凯的得名与战争行伍有关,这似乎在预示着这个新生儿一生的戎马生涯。也就是这个出生于乱世的男婴,多年以后,谁也没有想到他不但给家族带来了一时风光,还谋取了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巅峰地位。这一切,似乎还得从他幼年曾经生活过的项城袁寨说起。
采访(项城市博物馆副馆长 高静茹):袁氏旧居是袁世凯的父亲袁保中,在1857年修建起来的,当时这个袁寨是原名叫石腰庄,是明末时期一户姓石的庄园。在石家家道中落以后,袁世凯的父亲把它买过来以后,修建起来的袁寨。
采访(项城市袁世凯故居 讲解员):袁家建筑特色是一个典型的防御寨堡,它是砖砌的方形寨墙,四角炮楼守卫,三道寨河深护,门外是吊桥高悬,在当时来讲是可以打仗用的。
袁家原来居住在城北二十里的袁张营,清朝咸丰年间的1857年,袁家长辈追风水50多里看中了石腰庄这块宝地,买下了这个村庄和周围的田产。为了抵御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军和张洛行领导的捻军,就在这里联合当地人士大兴土木,修筑了寨堡。
关于袁世凯的幼年生活,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袁世凯5岁那年,捻军进攻袁寨,寨中15岁以上的青年都拿起武器登上寨墙,鸣枪放炮,抵御捻军,这时年幼的袁世凯也登上城垣观战。
采访(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骆宝善):说这个袁世凯小时候,五岁的时候,捻军打到袁寨,袁家人跑到寨里边,那些民军们在墙上跟那些捻军对垒,他就跑到城墙上跟着看,还跟着叫嚎,这也可能有这个事,也可能是后世编的。
不论是史料记载,还是民间传闻,幼年的袁世凯给人胆大、勇敢的印象,但如果说在他幼年时期真正对他生活、性格发生重大影响的人,还是他的叔叔袁保庆。
袁保庆膝下无子,他的三个夫人先后生了五个女儿,却一直没有生下儿子。于是袁世凯的生父就把袁世凯过继给了袁保庆。
采访(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骆宝善):袁保庆先后应该一气生了五个姑娘,到四十几岁的时候,那时候的中国人到四十几岁就开始老了,就感到自己没生男孩子的希望了,这才从他哥的孩子里边,找来了孩子做过继儿子,继承自己想要的儿子,在他(袁保中)的这几个孩子当中,选了比较聪明的袁世凯做他的过继儿子,加上袁世凯是庶出,就是小老婆生的,他的家庭地位是比较低的,他叔跟他婶把他要过来,做自己的过继儿子。要来之后,家里面一群姑娘,就这一个唯一宝贝儿子,很娇惯,很骄纵,小孩很顽皮,可以理解的。
过继之后的袁世凯成了家里唯一的男丁,自然而然的成了长辈骄纵的对象,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在这个新的家庭环境下,二姐袁让是袁世凯最为敬佩的,袁让才识广博,秉性严肃,对幼时的袁世凯管教极严,凡是家里的事情,袁世凯都会先与二姐商议之后再做决定。
采访(袁世凯六弟袁世彤曾孙 袁晓林):他的二姐袁让有才干,在家里面,母亲牛氏是不理财的,大姐性格比较温顺,下面几个小妹,没男孩,袁世凯经常在外面,家里面(袁让)就像是顶梁柱一样,所以说袁世凯很尊敬她。
同治五年也就是1866年,袁保庆以知府身份发往山东补用,携带家眷到济南上任。到达济南任所后,袁保庆为袁世凯聘请了一位颇有名望的夫子做启蒙老师。对于从小过惯了安逸生活又任性而为的袁世凯来说,上学后仍然顽劣如故对读书毫无兴趣。
采访(袁世凯故居早期保护者 侯金亮):他的启蒙老师多次督促袁世凯学习,袁世凯后来一篇文章写了四句话,眼前龙虎斗不了,杀气直升千云霄,我欲向天张巨口,一口吞尽胡天骄。
尽管幼时的袁世凯不好读书,但从他留下的为数不多的诗文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他的野心,虽然字里行间流露出几分草莽之气。
在济南生活两年后,袁宝庆调南京任江南盐巡道,袁世凯也跟随父亲到南京读书,并一直到生活到1873年。这五年间关于袁世凯的生活,史料中并没有详实的记载,但这也不难想象一个衣食无忧的少年公子,当时最重要的事情也无过于和其他少年一样玩耍和读书。
采访(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骆宝善):这一批官二代,不好好读书,这是一,这有文献记载的,他们乃至于就是当时最出格的,就是那时候年轻娃娃都跑到青楼里面去鬼混,这是有记载的,不外乎就是个顽皮的孩子,但是正因为他顽皮,正因为他好动,也培养了他后来大刀阔斧,杀伐决断,他知识面很宽,这也培养了他后面的东西。
袁世凯14岁那年,袁保庆得病死于南京住所。同年冬天袁世凯和嗣母牛氏与家中的姐妹一同扶灵柩回到项城老家。父亲病故,回到家后的袁世凯没有了家长的管教,他的生活变的更加自由。
直到第二年年末,袁世凯在外打仗的叔父袁保恒回乡探亲,看到了整日无所事事的袁世凯之后,决定将他和家中几个年纪较小可以培养的侄子带到北京读书,还特意将袁世凯的课桌和寝室安排在离老师最近的地方,在老师的“眼皮”底下学习。
采访(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骆宝善):这两年读书,他老师的严格管教,他叔的严加看管,蛮有上进。这都是原来原始的他叔父之间来往的通信,说袁世凯这孩子不错,进步蛮快,文章上路了,开头说真的是个癞狗扶不上墙,他经过年把的督导和教育,看来是个中上之才。
光绪二年,即1876年,17岁的袁世凯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遗憾的是因为八股文成绩不佳他并没有考取任何功名,三年之后,又考了一场,然而第二次的失利使袁世凯对科举之路彻底绝望了,一怒之下,他烧毁了自己过去所有诗文,愤慨的说:“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乌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误光阴邪!”发誓不再参加科举考试,从此决定投笔从戎。
从读书人转变为军人的袁世凯,就像一只重获自由的笼中鸟一样,袁世凯终于可以在天空不受约束自由翱翔,最终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然而,袁世凯内心深处的帝王意识以及个人独裁的做法,让他最终经不起帝王至大权利的诱惑,从而违背民国公意,称帝登基。
采访(袁世凯六弟袁世彤曾孙 袁晓林):他这个称帝呢,在我们袁氏家族里面,比较一致的看法,(称帝)是错的不应该的,你已经是终身大总统了,称什么帝呢。在主观上是不是有欲望欲膨胀,传宗接代这种也不好考究,反正袁家人对这个事情,比较一致的看法就是不对,做错了,不管你是君主立宪也好,封建皇帝也好,不管什么也好,都是不对的。
采访(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骆宝善):袁世凯是传统的是从封疆大吏这起来,他见过皇帝的权威,知道皇帝这个威严,这在他的思想里面,烙印很深了。他认为这种皇帝的权威足以起驾驭跟执行号令的作用。这也诱导了袁世凯希望用恢复称帝的这个办法来加强他的权威,总之说来,内外左右,他感到用称帝这个办法来加强他的权威,这成了他自己的主导思想。
1916年6月,刚刚做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凯在北京病逝,时年57岁。
这里是河南的袁林,位于安阳洹上村东北的太平庄北侧,是一座帝陵式的大型陵墓,中国近代史上这位声名煊赫的政治人物袁世凯就葬在这里。
片尾:
1882年,23岁的袁世凯以朝鲜督军身份平定朝鲜内乱。
1895年,36岁的袁世凯接管“定武军”10营在小站练兵,成为中国创建新军第一人。
1901年,42岁的袁世凯创建了中国的警察制度和警察部队。
1912年,53岁的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5年,56岁的袁世凯在北京称帝,下令改民国五年为洪宪元年,成为洪宪皇帝。
1916年,57岁的袁世凯病逝北京。
制片人:陈 晓 王玉平
编 导:周小云
摄 像:赵 杰
配 音:陈虎龙
制 作:赵 杰
监 制:吕振亚 余瑞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