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境内,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县都有煤炭,而且储量丰富,品种多,质量高,但因山川阻塞,运输落后,资源优势无法发挥,“捧着金碗讨饭吃”。同蒲线贯穿山西南北,对于山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条贯穿山西省中部的南北铁路干线也与阎锡山有着莫大的关系。
【采访】山西省社科院历史所近代史研究室主任雒春普:那个时候已经认识到交通对经济和地方发展的重要性,地方的有识之士就提出来要修贯通南北的同蒲铁路,但是几起几落一直没修下去,一是与政局动荡有关系,再一个经济也是一个问题,开始的北洋政府,再后来的南京政府他不会给地方政府投资的,那么阎锡山到三十年代他要建设,大规模的建设,交通问题就是瓶颈,也要相应地大力发展交通,那么就把同蒲铁路的建设重新提到日程上。
【解说】1928年,阎锡山向南京国民政府提出修建同蒲铁路的要求被拒绝后,他便提出要自筹资金修筑。阎锡山一向精打细算,在修筑同蒲铁路上更是有了极致的表现。
【采访】山西省社科院历史所近代史研究室主任雒春普:他就算了一笔账,他算得很细,具体帐他都是自己算,他不是找个秘书找个班子去算,有一个说得很玄的说法,说阎锡山修同蒲铁路把水泥都算到修完以后只剩了几袋水泥的地步,就从32年开始同蒲铁路动工到37年仅仅5年时间将近800公里的铁路修通了,最后按照计划通车里数只差了十几公里,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就是现在也是很不容易的。
【解说】一些人说,阎锡山把同蒲铁路修成了窄轨,便可以从交通上将山西封闭起来,才得以偏安一隅。然而事实却不尽然。
【采访】阎锡山故居副馆长:如果要买正规的铁路,修成以后50年都还不了债务,如果用德国人退下来的窄轨铁路,20年以后就可以赚到钱,不亏损了,当时修窄轨铁路时,地基做的是宽轨的,按现在来说,基础设施建设都是按宽轨标准做的,用的是德国人退下来的窄轨铁路,并不是人们说的,他专门修的窄轨铁路我可以出去他们进不来,不是那个意思,主要是考虑到山西的经济。
【解说】如今的山西大学的街心花园里摆放着从太行山运来的嶙峋怪石,其上镌刻历任校长题词。“精益求精”正是阎锡山所书写。即使是山西大学的学生,也很少有人知道他们曾经有过这样一位校长。阎锡山是山西大学第十五任校长,1939年12月至1943年4月兼任该职。
【采访】山西大学副校长行龙:当时抗战爆发以后,太原这个山西大学被日本占领了,山西大学就往南迁,从太原,平遥,太谷,一路往南临汾运城,一直到了陕西的三元韩城,山西有一部分人也到了重庆,后来有人给阎锡山讲,重庆有一拨人要恢复山西大学,阎锡山听了很着急,说不能让他们在那恢复,要在山西恢复。
【解说】阎锡山更把教育的重心放在了国民教育和师范教育上。到了1937年,山西有55所中学、17所师范、6所大学。黄炎培在《读中华民国最近教育统计》中说:民国初年山西学校、学生数量的增长“速而最稳”。
【采访】山西省社科院历史所近代史研究室主任雒春普:资金上他执政山西以后他对教育的投资很大,第一期山西教育计划案推行的时候把基本上一年的财政收入都放到教育里头去推行。从他1917年兼了省长之后他就开始在山西推行国民教育,他所说的国民教育也就是现在说的义务教育。师范教育当时他也是非常重视的,为了培养师资,不仅各个学校各个县都有自己的师资培训的机构,然后在省里成立国民师范,还有各种叫职业学校,比方推广养蚕,就办一个养蚕学校,比方要推广畜牧他就办一个畜牧学校。
【解说】20世纪20年代初,山西一个北部贫瘠地区曾爆发一场肺疫,其疫情的严重程度不亚于2003年的“非典”。阎锡山在接到疫情报告后,立即命令各县实行交通封锁,督促各级官员清洁隔离、埋尸封室,同时聘请在山西的各国医生、牧师、传教士帮助诊治,以防为主有效地控制了疫情。
【解说】作为地方长官,阎锡山提出“十年”建设口号发展山西的经济,从当时来说确实大大地带动了山西经济的发展。
【采访】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李茂盛:阎锡山在山西建设是很有成绩的,在北洋军阀时期就命名他是模范省,在国民政府的时候他还是模范省,在抗战进行时认命他是模范战区,所以一生阎锡山得了三个模范。
【解说】1935年冬,日本侵略军炮制“华北事变”,要求华北五省实行“自治”。为抵抗日本侵略军,阎锡山在拥蒋的前提下,与共产党结成了共同抗日的战线,山西成为全国实现国共合作、坚持抗战的模范地区。然而随着抗日的发展,阎锡山发现共产党的影响迅速扩大,遂产生了勾结日本以对付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念头。1940年11月,阎锡山派人与日方谈判,达成双方合作的口头协议。1941年 6月,日军将孝县城让给阎军接管。8 月11日,双方签订协议停止敌对行动,日本将山西政权交给阎锡山并为阎军提供武器装备等。至此,阎锡山已由联共抗日转变为联日反共。1946年,内战全面展开,阎锡山也在山西各地向八路军展开了进攻。然而,大势已去。
【解说】这座秀气的小楼是阎锡山故居里的一座。里面住的是阎锡山的堂妹,人称五姑娘的阎慧卿。阎锡山逃离太原时,留下阎慧卿在太原。
【采访】山西省社科院历史所近代史研究室主任雒春普:现在有一种说法是说他把阎慧卿和他最信任的梁化之没带走留下是为了稳定军心,如果要从他自己考虑的话,太原反正不保了,稳定不稳定,以他的阅历和智商我觉得应该能知道太原最终是保不住的,那么他要真要逃走的话他会把这两个人带走,但事实没有带走。
【解说】阎锡山飞离太原没多久,太原城便被解放军攻陷了,阎锡山从广播上发出了对山西军民的讲话。(录音)
【解说】逃往台湾后的阎锡山住在阳明山上,不问政事,著书立传。隐居期间,他写了以“中的哲学”为内容的《大同之路》。对于社会制度,阎锡山也一直保持着“中”的思想。他的一生,既不赞同共产主义,亦不苟同资本主义。
【采访】山西省社科院历史所近代史研究室主任雒春普:他说资本主义有弊端,共产主义也有弊端。他一直,一生中在他的信念里就是追求一个介乎于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一个“中”的道路。中就是适中,这两个都不适合社会潮流的发展,要追求一个适中的道路。那么他找到了没有。这是一个问号。
【解说】据说,他在阳明山上的隐居生活,一切吃穿用度仍然保持着山西的习惯。
【采访】山西省社科院历史所近代史研究室主任雒春普:他那十来年,最后的十来年,住的是山西台湾建的山西的窑洞。基本上阎锡山的生活是很简单、也可以说很清苦的,一贯是保持着那种生活习惯。就是他在五台吃的那种,地方的那种习惯吃的东西。
【解说】阎锡山最后死于感冒引发的肺炎和心脏病,走完了78载的人生路。他生前曾作了一些挽联,嘱咐家人在他死后贴在墓地。其中一副道:有大需要时来,始能成大事业;无大把握而去,终难得大机缘。
【解说】历史仿佛化作尘埃飘浮在这片空气中,如今,不论是在台北的阎锡山墓还是山西的阎锡山故居,都是游人如织,对于这个复杂而特殊的人物,人们有褒有贬。然而,钢铁、学校、铁路,山西的记忆中已很难再抹去这位曾经的“山西王”。
【解说】在山西阎锡山故居的墙上,有他为子孙刻下的阎府家训,其中有一句:“做事是人生的结果,做的事多就是此生的结果大,做的事少就是此生的结果小,为做人即应当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