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上半叶,西方列强咄咄逼人地出现在清帝国的沿海口岸,封建大一统的中国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从两次鸦片战争到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再到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中国或输在战场上或输在谈判桌上。不论是维护统治的需要,还是出于对民族危亡的担忧,清王朝自上而下有见识的人开始认真思考“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以图自强,屡战屡败,外邦的坚船利炮自然成为学习首选。特别是在甲午战败之后,这种想法迫切转化为行动,于是,一支新的军队产生了。
采访:(中国社会科学院 近代史研究所 研究员 李学通)甲午战争中国败于日本,当时对中国人的这种精神的刺激非常大,以前中国认为日本一直是等于是蕞尔小邦。中国人一直是瞧不起倭寇的这么认识,但是甲午战败之后确实对中国上上下下非常大的刺激,实际上大家就认为旧的军队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战争,已经无法保卫国家了,所谓痛失,我觉得是痛定思痛,清朝就是朝廷从上到下,都决定要训练和编练一支新的军队,就是现代化的军队,适应现代战争的军队,如果说清末新军就是应该从甲午战争之后开始。
解说:甲午战后,打破原有的窠臼另练新军成为朝野上下的共识。1894年底,前广西按察使胡燏棻受命,在天津练就新军10营,共4750人,号称“定武军”。然而仅仅一年胡燏棻便被调走,刚刚训练得有些起色的军队改由前驻朝鲜商务监督袁世凯接手。 袁世凯上任后,“定武军”改称“新建陆军”, 并将官兵数量扩充至7300人,这次清末历史上重大的军队改革,让天津小站这个不为外界知晓的地方,因此被欧美世界地图普遍标记。
采访:(中国社会科学院 近代史研究所 研究员 李学通)真正的小站练兵是从1895年袁世凯接手开始的。袁世凯请了很多人,请了德国的顾问,翻译了德国的相关的军队的制度,军队训练的这种教材,等等。然后编制了一套他的新军的章程。实际上中国真正的所谓新军是从这开始的,1895年袁世凯在小站开始练定武军。
解说:1898年戊戌变法运动期间,袁世凯的新建陆军与董福祥的“甘军”、聂士成的“武毅军”,一同隶属于直隶总督荣禄之下,并称北洋三军。随着京师的练兵动作,南方各省也开始编练新军,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江南创设“自强军”,计13营,聘请德国教习,枪械、兵法均仿照欧洲,又在湖北练洋枪队两营,并将此种制度向各省推广。然而清政府图强的举措却并没有因为新军的出现而立竿见影。当日历翻到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让已经有些规模的北洋军遭到了近乎毁灭的打击。
采访:(中国社会科学院 近代史研究所 研究员 李学通)1899年的时候,就是我们讲的荣禄对北方的军队进行一次大的整编,建武卫军,他(袁世凯)这支新建陆军之后改为武卫右军,武卫右军后来袁世凯做山东巡抚,这支军队就随着他到了山东,所以就是躲过了八国联军这场灾难,因为八国联军攻打天津,攻打北京,当时守卫京津这一块地区的这个武卫军几乎全军覆没,董福祥和聂士成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这样袁世凯这支唯一的武卫右军在山东,所以躲过了这场灭顶之灾。
解说:在这场被后世称为“庚子之变”的动荡中,慈禧太后仓皇西逃。1901年,逃到西安的慈禧太后出人意料地发出了一道谕旨。谕旨当中宣布,朝廷将实施新政。在这次新政中,训练新军成为重要内容。
解说:1901年,袁世凯初创北洋六镇新军,共7万余人。段祺瑞、王士珍等人都在各镇任职。1905年的10月,在直隶(即今河北省)的河间,袁世凯训练的北洋新军在这里进行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作为袁世凯创建的新式军队,北洋新军军纪严明,战斗有力,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近代武装。它不仅打破了传统的旧式军队的一贯作风,还从作战的角度在军队编制上有了新的方式。
采访:(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历史系 副教授 戚学民)清政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原来的军队没有固定的后勤,现代化的军备都看后勤很重要,所以到了异地之后,军给,往往就是它补给取决于当地,军队没有独立的后勤系统,这样就会带来军纪的败坏,他们要掠夺,要抢夺,所以我们看到很多这样的就是原来当时在那抱怨,说军队到异地之后部队军纪都很败坏,他(袁世凯)仿照西方的军队建立一个具体的后勤制度,通过后勤来加以补给,所以军纪就得到了保证,这是个明显的具有现代化的,带有近代意义的一支军队。袁世凯这支部队呢,它是基本上仿造了西方的军制,它有专业的军种,比如说有步兵,炮兵,以及辎重兵,就是今天的工兵部队,还有工兵部队,工程兵,它是仿造西方一个专业的兵种,当然还有步兵,按照军种、兵种分开,然后它的构成编练的方式也是仿造。比如说它虽然名字叫协,协就相当于旅,清政府练镇,镇就相当于军或者是师,整编师,准备在全国练36镇,36个师。最后呢在北方最后练成的集中的是北洋六镇,就是袁世凯的这支部队最为完整。
解说:1911年武昌起义之前,清政府原定编练的36镇新军已编成14镇、18个混成协、4个标、1个禁卫军。南方新军以张之洞的湖北新军为代表,也发展的初具规模,包括一镇与一个混成协,约1万7千人。湖广总督张之洞还十分注重军事人才培养,建立了许多军事学堂和训练班。
解说:这是一组新军在训练时的照片,照片中的新军在完成各项技术动作,破天荒地我们找不到辫子,这是当时练兵学习西方较为彻底的表现,清廷统治者对此也并未深究。我们还可以看到,在他们的身上除了武器装备之外,新军的军服也已经十分西化,与清政府以往的军队相比,新军的军服显然更适合作战的需要。
采访:(中国社会科学院 近代史研究所 研究员 李学通)其实袁世凯在小站练兵的时候已经对军服提出改革了,要求以前那种宽袍大袖的,那种服装完全不适应,他就完全要推翻,要求袖子要窄,要合体,要便于训练和作战,从实战要求出发,包括军装以前都是那种大肥裤子,所谓那种免裆裤,这个完全改成西式的了,包括服装以前都是中国式的扣子,现在都改成西式的了,所以服装有一个大的变化。
解说:有了后勤保障,严明的军纪,还要有强有力的装备。于是一大批德国进口的新式武器装备成为这支现代化军队作战的有力保障。无论在南方还是北方,新的装备,新的制度使这支军队在一系列新事物的包装下成为名副其实的新军。
采访:(中国社会科学院 近代史研究所 研究员 李学通)新军的所谓新,我觉得就是训练制度完全采用德国的训练制度,几乎等于是照搬德国的方法,然后武器装备也完全是从德国进口的,当然中国开始汉阳兵工厂等等,也开始进行现代的武器的生产,但是他们一般都是仿制的,那时候基本都是仿制德国的。
解说:换了新军装,有了新装备,新军的力量也日渐强大,然而这支清政府寄予厚望,希望能够力挽狂澜的军队却在发生着令他们始料未及的变化。北方的军队在袁世凯精心的训练下,便是“只知袁宫保,不知大清朝”了。而在革命形势风起云涌的南方,革命党人对新军的思想渗透,使官兵们的民族意识逐渐觉醒。尤其是驻守湖北的新军,革命意志尤为坚定。
采访:(中国社会科学院 近代史研究所 研究员 李学通)湖北新军当兵的这些人很多的都不是纯朴的农民,不是从农民来的,很多人是小知识分子,城市的小知识分子,很多人是比如以前做过秀才,念过书,但是科举制度取消之后,他们就没有沿着科举升官发财,没有这条路了,但是他们有一定的知识,然后就投入新军,当兵。另外还有一个,因为他们是知识分子嘛,接受了很多新的知识,新的学问,新的思想,对于世界的情况,或者对这个世界发展的潮流可能更了解一些,而且就是革命党人,就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非常重视在新军中发展革命力量,对他们进行宣传,进行鼓动,所以这个湖北新军确实是与北洋军还是有很大不同
解说:新军作为清朝的最后也是最新的一种军制,原是清廷用来巩固维持统治地位的,但光靠一支新式军队并没有来拯救一个走向末路的帝国。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支原本被清廷用来加强统治的新军,在辛亥革命中成了推翻清廷统治的主力。
解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以湖北新军为主的革命军率先向清廷统治发难,取得成功。其后各省新军纷纷响应,清帝国土崩瓦解。中国沿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宣告终结,从此走向共和。
编导:闫欣雨 摄像:胡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