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袁世凯专权,暗杀宋教仁,妄图反对共和,恢复帝制。为保护辛亥革命成果,孙中山遣爱将李烈钧赴江西湖口,发起二次革命。李烈钧与数千将士在湖口石钟山重举义旗,与北洋军阀展开激战,再次掀起革命浪潮。二次革命,为中国彻底推翻帝制,走向民主共和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片名:百年辛亥:见证二次革命风云的湖口石钟山
【解说】在长江与鄱阳湖交汇之处,矗立着一座陡峭险峻的山峰。这就是名闻天下的奇山石钟山。石钟山位于江西湖口县双钟镇境内,它扼长江之咽喉,控鄱湖之门户,居高临下,镇江锁湖,自古为军事要塞,兵家必争之地。
【同期】湖口县博物馆馆长 黄勇
湖口地处江西省北部,长江与鄱阳湖交汇的南岸,那么因为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所以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有江湖锁钥这个美誉。我们现在的鄱阳湖口,它是三江之门户,七省之通衢,在古代,它的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就是船只。
【解说】石钟山分为上石钟山和下石钟山,二山南踞北盘,宛如一对硕大的风铃,扣置在鄱阳湖的出口之处,双峰凌空,绝壁险峻,驻山垒营,则易守难攻,可操控江湖。三国时期,周瑜在鄱阳湖操练水军,自石钟山发兵进击赤壁,破曹军80万;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时,常于此山之间出没;曾国藩与太平军在湖口麈战多年,先后将大营设在此山;民国初年,李烈钧于湖口发动二次革命,指挥反袁之战,其司令部也设在石钟山上。
【同期】江西湖口县县志办副主编 潘柏金
继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篡走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位以后,阴谋复辟帝制,孙中山、李烈钧他们发现他的阴谋以后,通过当时约法的手段来限制总统的权力,可是袁世凯一意孤行不顾法律的约束,向外借款,借款之后他不是用于恢复经济财政,而是用于扩充自己的势力,购买枪支弹药,他复辟的野心越来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李烈钧赴上海,向孙中山先生报告情况,并在上海在孙中山先生主持的会议下,讨论怎么来维护辛亥革命的成果,李烈钧提出,江西首先发难,举行起义。
【解说】在当时的会议中,李烈钧与在江西的老战友,时任江西省参议员的杨赓笙通电,要在湖口进行武装起义,杨赓笙满口应承,也认为起义的地方应该选在江西湖口。
【同期】为什么选在湖口呢?湖口在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内守鄱阳湖,可以震撼南昌,外控长江,可以摇动武汉南京,是个重要的军事位置,所以讲他才选在湖口起义,可以起到牵动南方几省的重要作用,其次个地理条件,杨赓笙本身就是湖口人。
【解说】杨赓笙,号咽冰,生于1869年,祖籍江西省湖口县三里乡上杨村。杨赓笙18岁中秀才,入京师国子监,后见清廷腐败,社会黑暗,投身民主革命,加入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派杨赓笙回江西。杨赓笙与江西都督李烈钧合作共事,先后出任江西省议员、民政厅长、代省主席等职。
【同期】江西湖口县县志办副主编 潘柏金
(杨赓笙)他本身对家乡情感很深,对国家很忠义。他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提前回家乡,做好起义的准备,他变卖自己的家私,筹集军饷,购买一些必备的装备和弹药,等待李烈钧的到来。来了以后,与之商量,在现在的石钟山太平楼,举行起义前的第一次大会。首先,他们讨论推举李烈钧为讨袁军总司令,杨赓笙为秘书长,并由杨赓笙起草讨袁檄文,和对外的通电。
【解说】太平楼位于石钟山东部,掩映在一片绿荫之中。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原名飞捷楼,1978年重修后,为纪念太平军抗清而改名为太平楼。1913年7月,李烈钧就在这栋楼内,指挥二次革命。
【同期】湖口县博物馆馆长 黄勇
这里就是二次革命当时誓师的一个场景,我们模拟当时的场景。那么站在中间的这位就是李烈钧,站在左边的就是他的秘书杨赓笙,站在右边的是他的一个副官。二次革命为什么叫二次革命,他是继辛亥革命之后的第二次革命,所以叫二次革命。
【解说】1913年7月10日,李烈钧在江西湖口高竖讨袁大旗,通电全国,宣布湖口起义,二次革命爆发。7月11日拂晓,第一场战斗在沙河打响。讨袁军左翼林虎部攻击沙河守军,取得胜利。起义消息传到南昌,江西都督欧阳武举行全省讨袁大会,宣布江西独立。
7月17日,讨袁军右翼方声涛部向九江进攻,团长周壁阶阵亡,战斗失利。袁世凯派海军次长汤芗铭率四艘军舰增援李纯,因诡称支援起义,顺利闯过马当炮台,直进湖口。李烈钧与汤芗铭素有交情,正在欢迎汤的到来,未料军舰突然开炮,起义军只得仓惶反击。
【同期】江西湖口县县志办副主编 潘柏金
(李烈钧)他当时拥有的炮台就是两座,共有十门余炮,这个炮都是旧时后膛炮,射程不远,另外还有20余艘舰艇,舰艇也是装备比较陈旧,担负着准备战斗的任务。
【解说】
仅剩清代遗留下的数门旧式后膛炮和山炮,射程有限,火力较弱,抵挡不住敌舰攻击,激战数天后失守。
李烈钧命穆恩堂率军扼守鞋山,掩护各军向吴城方向撤退,至7月25日,湖口失守。李烈钧率部退至南昌,李纯尾随追击,双方再度激战多日,李军寡不敌众,弹尽粮绝,弃城而走,转道湖南。8月18日,李纯占领南昌。历时38天的湖口起义宣告失败。
【同期】江西湖口县县志办副主编 潘柏金
湖口起义失败的原因,第一点就是这次湖口起义是单纯的军事斗争行动,缺少全国性的群众支持,特别是没有一个全盘性的计划。第二点,就是敌我力量对比悬殊,敌强我弱。我们江西省就是新招募的原来两个师,兵力不足,而且装备很差,敌人有很强的兵力,袁军。第三个就是,我们的内部,起义军的内部思想也不统一,有的甚至投靠了袁世凯,所以战斗起来有的配合都跟不上,跟他们的观望,敌情有关。
【解说】百年前的硝烟,已然飘散于江湖。坐镇江湖之上的石钟山,见证了那段风云变幻的革命历史。由山脚沿阶拾级而上,随处可见各类石刻, 其中有一幅石刻文字“石钟浪击雄心顿起,帷幄运筹歼除异类”,署名为蓝书怀,字体苍劲雄浑,大气磅礴。石刻之下有另一石刻,注释这段文字的来由,上有“辛亥革命蓝公书怀,驻军于石钟山”等字样。
【同期】江西湖口县县志办副主编 潘柏金
湖口起义,当时它的斗争波及南方七省,对整个全国震动很大,特别是首义以后,江西整个全省,宣布独立,还有其他省份,包括云南,同时在这个起义的过程当中,袁世凯那种反动本质暴露得更加淋漓尽致。使全国人民,一些进步人士看清了它的真面目,对于以后推翻他的帝制打下了思想和政治基础。
其次是,反对袁世凯的起义基本上就是为彻底扫除封建帝制,为以后真正建立民主共和国点亮了一些思想基础。
第三,对后来的起义军,革命队伍,增强内部团结,防止敌人的阴谋,起到一些警示作用。
【解说】二次革命,承前启后,讨袁反帝,慷慨赴义。李烈钧率杨赓生、方声涛、蔡突灵、金其昌、李明扬等革命志士,为护民主之精神,保共和之国家,以区区数千忠勇之师,对抗北洋劲旅虎狼之众,虽遭败迹,但功勋卓著,影响深远。1915年12月,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再次起义讨袁。做着“洪宪皇帝”黄粱美梦的袁世凯在护国军惊天动地的枪炮声,惊恐地死去。千年封建帝制从此烟消云散,中国再次迎来民主共和的曙光。
【同期】江西湖口县县志办副主编 潘柏金
尽管起义失败了,但是杨赓生的革命意志没有动摇,他在起义后由老百姓护送到对面过江的时候,他包了一块大石头,丢到大江,面对着滚滚波涛,他讲起誓,沉石于江,意志如钢,不灭袁贼,誓不还乡。
【解说】“水文黄赤界,峰影有无间。”登临石钟山顶,俯瞰烟波浩淼的鄱阳湖,远眺白浪滔滔的长江,在江湖交汇之处,可见两道水流汇集,黄白可辨,清浊分明。来自千山万溪的水流,于此汇入江湖,奔涌着流向远方,归于大海。千百年来,石钟山矗立于江湖之畔,见证风云变幻,静看沧海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