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药农家的孩童,到成为重庆辛亥革命的领军者;从一介清贫秀才,到出任蜀军政府都督。这就是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张培爵——跌宕起伏的一生。
片头:百年辛亥:晚清秀才投身革命 蜀军都督张培爵的跌宕人生
解说词:张培爵,字列五,重庆荣昌人。自小天资聪颖,被父母视为“重点培养对象”。23岁的张培爵考中秀才。父母拿出多年积蓄,将其送到成都继续深造。让他们没想到的是,本应学而优则仕谋取一官半职的张培爵,在求学期间结识了许多革命党人,接受了新思潮的熏陶。
同期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研究部主任 张荣祥:他青少年的时候,父母是希望他考科举,他也曾经考中过秀才。在求学期间,张培爵阅读到大量的西方的政治学的著作,所以张培爵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吸收到新的思想。)
同期声:(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 常务理事 王志昆:他在四川学堂做了一件很有革命精神的事,他组织了女子放足会,在传统封建社会所有的女人都是一定要缠足的,但是他从他姑姑、从他大姐入手,当时在那个地方影响很大,很多青年的女子就开始不缠足了。)
解说词:在张培爵读书的年代,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国内,晚清王朝迈不出“改革”步子,社会动荡不安;国外,帝国主义对中国垂涎欲滴。眼看清政府已是强弩之末,和许多有志青年一样,象牙塔中的张培爵也在思考着国家和民族命运。张培爵清醒地认识到,国家要兴旺,必须从思想上打开缺口,而首先应是兴办新式教育,因此他以秀才之身反对科举制度,并筹集资金在成都创办了“叙府公立中学堂”。
同期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研究部主任 张荣祥:那么张培爵在1906年经过谢持的介绍加入了同盟会,他创办的这所学校叙府中学也就成了同盟会人士联络的一个据点。当时参加革命,在清朝的封建体制下,他还是离经叛道的一件事情,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解说词:在成都迈出的这一步,成为张培爵生命轨迹的转折点。看起来文质彬彬的“张秀才”做起事来却是精明能干,很快便成为同盟会的核心成员。1908年,由于清政府加紧对革命党人的监视和搜捕,成都同盟会处于极其困难的境地之中。无奈之下,张培爵应重庆同盟会主要负责人杨庶堪之邀,来到重庆府中学堂出任监督,另一方面加快革命工作,准备起义。
同期声:(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 常务理事 王志昆:张培爵做了几件很重要的事,第一是联络川东、川南这一带的革命党人;第二个就是找武器、运输武器;第三他起草了起义的大纲、纲领,所以说他在当时的重庆同盟会中是影响很大的。)
同期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研究部主任 张荣祥:尽管他是一介书生,但是他主要是负责革命过程中起义的联络工作,而且很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端方在资中被杀这件事情就是张培爵亲自策划、指挥、派出队伍。)
解说词:1911年11月22日,夏之时在同盟会重庆支部的配合下率革命大军攻破重庆城。张培爵、夏之时于同日通电全国并报孙中山大总统,“重庆蜀军政府”正式宣告成立,张培爵因功劳卓著被推举为蜀军政府都督。重庆独立后不久,“大汉四川军政府”在成都成立,与“重庆蜀军政府”形成对峙。前者,由“哥老会”成员组成,代表封建势力;后者,由同盟会员主持,代表革命势力。此时,蔡锷领导的滇、黔、鄂三省致电张培爵等人,承认“蜀军政府”,而否认“大汉军政府”,并提出派兵声援重庆蜀军政府西上,进军成都。张培爵却认为,应以大局为重,如果贸然以兵戎相见,百姓必遭大劫,于是建议成渝两军政府以协商解决为宜。
同期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研究部主任 张荣祥:张培爵就派了朱之洪,和成都派来的代表,叫张志祥,举行谈判。在谈判之后,2月份,就发表了两地政府合并的通告。由于张培爵这一代书生对革命成功以后的形势估计不充分,以为革命成功了,自己就可以退隐了,那么由于有这种思想,张培爵就只出任了副都督。)
同期声:(张培爵外曾孙 林道华:张培爵先生为了避免同室操戈,避免让更多的人民受到战争所害,所以在很多时候他都是避让,权力的避让。我的外祖父比较轻视政府权力的争夺,所以说你让他(出任)一个位置,(出任)一个职务,他认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场革命中来,促使这场社会革命。)
解说词:1912年,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为了翦除异己,排斥革命党人,将张培爵调往北京。次年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张培爵潜至上海,资助黄兴取南京,事败避居天津租界内。1915年初,袁世凯的爪牙设下圈套,称张培爵图谋造反将其逮捕,并以栽诬罪证的手段将他杀害,时年仅39岁。
同期声:(张培爵外曾孙 林道华:在他就义之前,他跟同盟会在谈到牺牲这个事的时候,他曾经做了一个动作,就是被砍头的时候,头要挺住,然后刀砍头落,他把牺牲这个过程展现给他的同事,他对牺牲这个态度他是非常明确的,最后他就是被袁世凯以这种形式斩首的,斩首后身不倒,这体现出他的一种精神。)
同期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研究部主任 张荣祥:像张培爵这一代人,现在总的来看,还是一代书生为了救国救民投身了革命,都是当初接受了新思想的知识分子,都是教育界人士,而且他们把教育和救国和革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了。)
解说词:1944年7月,为缅怀张培爵先生,重庆的沧白路上建起了一座“张培爵烈士纪念碑”。历经变迁仍伫立在沧白路上,仿佛在向今人述说着张培爵短暂而跌宕起伏的革命人生……
片尾:
制片人:陈 晓 王玉平
编 导:李思洁
摄 像:刘 祎
配 音:李 越
制 作:刘 祎 李思洁
监 制:吕振亚 余瑞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