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辛亥革命的成功与海外华侨的贡献息息相关。没有华侨的支持,辛亥革命的结果也难于想象。一百年后的今天,回首往事,孙中山先生这句 “华侨是革命之母”,是对广大海外华侨之于辛亥革命作用最准确的历史评价。追溯华侨与辛亥革命的关系,集中体现在对孙中山革命活动的大力支持。他们不仅捐助了大量革命经费,更重要的是,他们始终是孙中山最坚定的支持者。他们中涌现出一大批追随孙中山、支持辛亥革命的先驱人物。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被毛泽东赞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爱国侨领陈嘉庚。
进片头
1874年10月21日陈嘉庚出生在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的一个华侨世家。他7岁入私塾,接受过较为系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17岁时,前往新加坡从父经商,父亲陈杞柏晚年实业失败,陈嘉庚于1904年接手衰败的家业,走上了独立经营的道路,从此成为驰名海内外的大实业家。从1890年第一次出洋,到1950年最后一次归国,他侨居新加坡长达60年之久,在经济上、政治上对东南亚有着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富甲一方的华侨,却始终把自己和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1905年,孙中山先生在日本建立中国同盟会,提出推翻清朝帝制、建立共和的主张。海外华侨积极响应,纷纷加入中国同盟会参与各种革命活动。这个时期的华侨,已经从“天朝弃民”发展到积极参与、影响国内政治生态的一股重要力量。
眼前的这一张张由泉州收藏爱好者黄清海收集的书信有个特别的名称,叫做“侨批”。它是系信、款合一的民间跨国的通讯汇款形式,可说是海外华侨与祖国乡土的两地书。侨批中记载了华侨捐款捐物、支援辛亥革命等史实。可见当时华侨们对革命的热情支持。
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主要活动地点在新加坡和日本。南洋是孙中山的革命大本营,而新加坡又是重心所在。孙中山一生中亲自发动的10次武装起义,有8次是以南洋为根据地发起的。
同期声:福州中山堂管理处 谢雄
我们海外华侨不仅出钱,还直接派出这种叫做革命志士参加武装起义的队伍,武装起义都在境内,都在我们中国境内组织,那么起义人员哪里来,除了当地人之外,有相当一部分是从海外通过同盟会的组织派遣到起义的地点,先后参加了十次的武装起义,叫做出钱出力出人。
1906年6月,孙中山在新加坡晚晴园主持成立同盟会新加坡分会,新加坡成为革命党人在南洋的活动中心。陈嘉庚经朋友林义顺介绍,结识了孙中山,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的熏陶,陈嘉庚对其极为钦佩,私塾出身的陈嘉庚由此开始领悟,帝制可以废除,也必须加以废除,民主共和才是建国大道。于是便主动投身民主革命。积极响应孙中山的革命理论。也正是在新加坡晚晴园,孙中山、黄兴、胡汉民等人与陈嘉庚等华侨们一起开会研究,确定了同盟会会旗方案。这次聚会,给陈嘉庚留下了一生都难以磨灭的印象,孙中山的浩然正气与领袖气质坚定了他踏上革命征途的决心。
当时,陈嘉庚的事业刚刚起步,存款还不多,然而,他为革命捐款的热情却极高。1911年12月16日,孙中山回国途径新加坡时与陈嘉庚会晤,请其资助革命活动,陈嘉庚慷慨应诺并当即赠予1万元作为路费。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陈嘉庚闻讯立即汇去5万元,以表支持。有学者统计,在辛亥革命期间为革命捐款,数陈嘉庚居冠。在革命最为困难的时候,陈嘉庚为推翻满清的革命事业慷慨解囊。这源于他对祖国的深情,也源于他对孙中山的敬重。
同期声: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教授 郭玉聪
陈嘉庚其实早年在国外也受到国外一些先进的思想的影响,这主要是西方的比较先进的思想的影响,他虽然读书不多,但是呢,他在接受西方的思想方面,他还是走在前面的,另外一个呢,跟他同时代的那些朋友,像林文庆啊等等这些人,对他也有影响,那这样子呢,孙中山首先在思想上他就跟辛亥革命的理念比较吻合,这是一方面,另外大家都知道,陈嘉庚是十分爱国的,热爱中国,辛亥革命当然就是要改造中国,所以在这方面是一致的,因此呢,大力支持革命。
1910年春天,陈嘉庚在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启迪下,痛感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他在中国同盟会盟书上签名,并庄严宣誓,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陈嘉庚政治生涯的重要里程碑。从此,他遵照孙中山的革命宗旨,唤醒侨胞,支持民主革命和振兴中华的一系列活动。武昌起义后,福建光复,地方财政困难,局势动荡,同盟会新加坡分会与福建会馆发起组织了“保安会”,陈嘉庚被推举为会长,面对纷繁复杂的局面,正是他力挽狂澜,及时筹到30万元巨款支援了福建新政权才稳定住局势。
陈嘉庚怀着对民族未来的无限寄托,一生都选择以发展教育为己任。他曾说过“教育可以让国家富强;教育可以提高人的素质;教育可以作为穷人翻身的跳板。”
眼前这所中国著名学府——厦门大学是陈嘉庚1921年创办的,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由华侨创办的大学。而陈嘉庚则成为了近代中国私人创办大学的第一人。陈嘉庚目睹近代中国遭受的内忧外患,亲历“海外孤儿”受人欺侮的痛苦,产生了强烈的爱国爱乡情感,很早就立下了兴学救国的宏愿。1921年4月6日,厦门大学正式开学,初设师范、商科两部,几年之内就发展成设有文、理、工、商、法、教育5院17系的综合性大学。后来遭遇世界经济危机,面对艰难境遇,陈嘉庚坚定地说:“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他说到做到,把在新加坡已继承给儿子的三座大厦卖了,以济经费之急。直到1937年初,他还在辛苦维持着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的费用。后来实在困难,厦大于1937年7月1日正式被南京国民政府接管,改为国立。
同期声: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教授 郭玉聪
其实陈嘉庚的兴学活动,跟他支持辛亥革命,也是关系非常大的,过去一般人认为说陈嘉庚兴学只是为了报效祖国,但实际上呢,陈嘉庚办学有他非常具体的目的,他认为说我们中国当时民众麻木不仁,他们的思想受到禁锢,所以他认为说当时人民是处于民智未启,他们的智慧还没有开启这样子的一个阶段,那么他的兴学活动就是要使我们新兴的共和国建立在一个比较稳固的基础上,这个基础呢,就是民智开启,人民觉醒起来,摆脱蒙昧的状态,如果没有开启民智使他们摆脱蒙昧的状态,他认为说共和国的基础是没有巩固的,革命最终是不会获得成功的,这是他当时非常独特的一个看法,这个看法呢在他跟厦门大学第一任校长林文庆的交谈当中说得非常明白。
新中国成立后,陈嘉庚毅然选择回国,与宋庆龄共同参与新中国的建国工作,感召着他的,还是孙中山民主、平等、博爱的精神。1961年8月12日,陈嘉庚先生在北京病逝,享年87岁。
50年后的今天,看到中国逐步实现他那“富民强国”的抱负,陈嘉庚应该可以感到欣慰。他对祖国的一片赤诚在海内外都将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