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近代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曾为炸翻清廷而远渡重洋学习化学;作为海外同盟会大本营东京总部的活跃分子,他的资助成就了蒋介石的人生转折点;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他撰拟了就职演讲稿;作为辛亥革命的元老之一,他曾发表连载社论,率先揭露了袁世凯阴谋篡国的卑劣行径。他就是任鸿隽。
片头:百年辛亥:孙中山秘书任鸿隽 改变蒋介石揭露袁世凯
解说词:1904年,18岁的任鸿隽在重庆巴县成千上万的童生中以第三名的成绩考取了秀才。但他迅速地跳下了清朝科举制度的末班车,两年后来到上海,进入堪称革命党人大本营的中国公学大学学习。校园里常有诸如章太炎、秋瑾等“革命明星”的身影出没,任鸿隽一进校就受到新思潮的感染,剪掉了拖在后背的长辫子。在风起云涌的新学中,任鸿隽与中国现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同学如胡适、朱芾煌、但懋辛等一道探讨国事,思考中国的未来。中国公学毕业后,任鸿隽带着萌发的革命思想东渡日本留学。
同期声:(重庆历史名人馆 馆长 曾建伟:他到了日本,就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当时为了暴力推翻清王朝都是使用炸弹去制造暴力事件,那么很多革命党人在制造炸药的过程中,由于不懂制造原理,致使炸药爆炸,自己受伤,所以任鸿隽看到这种现象,就考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选修的是化学专业,目的就是要很好地制造炸弹,支援国内的革命斗争。)
解说词:正如后来任鸿隽在《五十自述》所说,当时“一切为革命二字所支配”。辛亥革命前夕,在东京同盟会总部十分活跃的任鸿隽,担任同盟会四川分会会长、书记等职。除了炸弹,任鸿隽还擅长配送另一种军火,那就是革命言论。黄花岗起义前,任鸿隽将自己拟撰的革命文告油印成大量传单,又连夜刻制了“中华民国军政府”的大红印加盖在印好的传单上,在革命党人最活跃、最集中的长江沿线散发,言辞激烈,在海内外引起极大反响。不仅如此,任鸿隽还负责配送人才,在海外同盟会大本营东京总部,资助一批又一批的革命党人回国,投身革命。任鸿隽后来在《五十自述》中写道:“由总会资助留东同志归国者若干人,皆吾为之经纪。”
同期声:(任鸿隽侄孙 任尔宁:当时在日本士官学校学习的蒋介石和张群,想投入革命阵营,当然自然就到同盟会总部,任鸿隽跟他们交谈以后,感觉是两个热血青年,所以给他们每个1000块钱,派往上海,这样就成了蒋介石人生道路的一个重大转折。如果当时把他留下来或者没同意,情况可能就是另一回事了。)
解说词:1911年11月初,武昌首义成功后,在海外同盟会大本营东京总部负责革命筹备工作的任鸿隽由东京回国到上海,他自述中写到“归国投军之举,尤平生未有之乐事也。”不久,孙中山被推选为临时大总统,定于1912年元旦在南京就职,成立临时政府。
同期声:(任鸿隽侄孙 任尔宁:所以在1911年12月31日,他就随同孙中山,从上海坐花车到了南京。孙中山就职是在1912年元旦的凌晨,因为当时很紧迫,他为孙中山拟就这个就职演讲稿。)
同期声:(重庆历史名人馆 馆长 曾建伟:辛亥革命成功之后,任鸿隽就是在总统府秘书处当秘书官,主要负责为总统起草一些文告。同时也协助处理一些日常工作、日常事务。)
解说词:任鸿隽在总统府就职的三个月期间,他“除撰拟文告外,时亦参与总务处理”,孙中山就任时的《告前方将士文》、《咨参议会文》、《祭明孝陵文》等文告皆出自任鸿隽手笔,孙中山先生亲切地称呼任鸿隽为“巴县人”。
同期声:(任鸿隽侄孙 任尔宁:我去上海探亲,看望陈衡哲(任鸿隽之妻),陈衡哲跟我谈起,她有两次随着任鸿隽到上海孙中山的寓所里去见孙中山,她就在一边听着孙中山和任鸿隽每次都是四、五个小时的长谈。今年5月份,台湾国父纪念馆,他的编审,叫李康成,李康成先生很激动地给我打电话,他们经过了大概半年多的查阅,感觉任鸿隽是孙中山身边最亲密的朋友之一,他和孙中山长达十多年的交情。)
解说词:三个多月之后,南北议和告成,袁世凯出任临时总统。任鸿隽对袁世凯当政,心灰意冷,就和当时包括蔡元培、吴玉章在内的30多个社会名士,签署了“六不会”,声明不会在袁府内做官。另一方面,任鸿隽在天津担任同盟会机关报《民意报》总编时以笔为刀,揭露袁世凯在南北议和时的运作内幕。
同期声:(重庆历史名人馆 馆长 曾建伟:任鸿隽担任主编期间,任鸿隽根据原来袁世凯的秘书朱芾煌写的日记,在民意报发表,这篇文章就揭露了袁世凯如何耍用卑鄙伎俩,阴谋篡夺了总统职务的一个过程,任鸿隽第一个揭露了袁世凯篡国的卑劣行径。)
同期声:(任鸿隽侄孙 任尔宁:他就在民意报作为总编,就拟定了一个连载文章,就叫《共和建设别记》,每一天在《民意报》进行连载,这样这个连载还不到一半,袁世凯已经气得下不了台了,所以就迫使《民意报》停刊。)
解说词:后经孙中山从中调和,《民意报》才得以复刊。1913年,任鸿隽踏上了留美求学之路,这时候,他的求学目的已经不再是为了制造炸弹继续革命,而是为了兴盛国家的化学工业。对比中西差距,他认识到中国最缺“科学”,而国民党政府不重视科技,只“委之于少数人的热心倡导,自生自灭”。因此任鸿隽在留学生中发起“科学救国”运动,并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综合性科学杂志——《科学》月刊以及中国最早综合性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发明大王爱迪生还曾因《科学》杂志的问世而发出了“伟大中华民族在觉醒”的感慨。
1918年任鸿隽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化学工程硕士学位回国以后,就开始了在近代中国的科学拓荒事业,率先擎起了将“民主”与“科学”并举的现代化旗帜,成为中国在新文化运动惊雷乍响之前悄然绽放的第一枝报春花。任鸿隽还著述《科学概论》一书,使得“科学”一词,在1897年由康有为把日文汉字转变为中国文字之后才得以正名。
从1920年起,任鸿隽先后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教育部门要职,共撰写论文、专著和译著300多部,他一生致力于推进现代科学在中国“从无到有”的进程,被公认为中国科学的拓荒者和开路人。1961年,任鸿隽带着“科学救国”的梦想,在上海与世长辞。
片尾:
制片人:陈 晓 王玉平
编 导:李思洁
摄 像:刘 祎
配 音:陈虎龙
制 作:李思洁
监 制:吕振亚 余瑞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