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这被革命领袖孙中山高度评价的,正是广州三二九起义,亦称黄花岗起义。
百年之前的黄花岗起义,发难时间一改再改,军火支援迟迟未到,甚至最后变成了散兵游勇孤军作战……然而,正是因为它抹不开的悲剧色彩,才被人们铭记至今。
片名:
这里是位于广州越华路小东营5号的黄花岗指挥部旧址。这两个花岗岩狮子是当年立在两广总督署衙门前的原物,我们依稀可以在石狮子上留下的23处弹痕中看到当年激战的场面。
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下午5点25分,黄兴率同盟会百余敢死队员孤军进攻两广督署,与清军展开殊死决战。他们脚穿黑面树胶鞋,臂缠白巾,腰缠炸药,手执枪械,一路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而几乎全军覆没。
同期(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研究员 赵立人):黄花岗起义是孙中山先生倾同盟会精英的全部力量来发动的一次起义。其规模超过了他以往所策划的任何一次。各省同盟会的精英们都到这来了。而且在华侨里头做了很广泛的宣传。所以筹集经费的充足也是前所未有的。这次孙中山是下了很大的决心。
1910年2月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许多同盟会会员产生悲观情绪。时在美国的孙中山,却洞察到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正在激化,认为革命的“机局已算成熟”。 1910年11月,孙中山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召开秘密会议,决定举全党之力,再次在广州发动更大规模的武装起义,以破釜沉舟之决心,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原计划为十路选锋队(也就是敢死队)同时起义,然而由于起义仓促,且清军进行了严密布防,起义前改为四路起兵,黄兴率一路攻总督衙门;姚雨平率军攻小北门,占飞来庙,迎接新军和巡防营入城;陈炯明带队攻巡警教练所;胡毅生带队守南大门。
1911年4月23日,黄兴抵达广州,因日本、安南枪械未到,起义改为4月27日。24日,因广州清兵加强戒备,黄兴密电让香港的同志先不要过来,并让“选锋队”暂时回香港避一下。到了26日,黄兴又决定按计划于27日起义,并密电香港的“选锋队”速来广州会合。而当时香港那边的总指挥赵声认为起义时机未成熟,所以密电黄兴及其他负责人无论如何要延迟一天起义。
同期(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研究员 赵立人):但是黄兴觉得,如果整个起义就这样泡汤的话,那就很对不起节衣缩食来捐款,来为这次革命筹集经费的华侨,所以他决心你们不干我干。我自己就率领一支队伍,我也要干起来,失败了也当是一场大暗杀。他说,这样的话起码我对得起海外那些捐款的同志啊,是不是啊。要不这革命党人还有什么信用啊。拿的钱是不是花天酒地就没有了。说起义也没起义,不行,黄兴他就决心这么做。
胡毅生、陈炯明、姚雨平三路由于接到香港的密电说不发动,所以最后没有发动;新军、巡防营也没能及时参加战斗;原先联络的民军,大多数也因日期一再变更,先后被遣散。所以,起义当天,实际上只有黄兴领导的120多名敢死队,在孤军无援的情况下,在城内左冲右突,彻夜巷战。
义军气贯长虹,直冲两广总督衙门。卫兵们正吃饭,突遭攻击,晕头转向,四散奔逃。总督张鸣岐趁乱从阁楼的屋顶上逃走。黄兴放火焚烧两广总督府,从东辕门杀出,不料与时任广东水师提督李准派来的大队清兵发生遭遇战,伤亡惨重,多人被俘死难,黄兴负伤并断了两根手指。
同期(黄花岗烈士郭继枚侄女 郭月虹):那郭继枚他一直打,打到身边都没人啦,就退到那个大南门,退到那里的时候就有好多清兵,围着来打,最后他在那里与敌人搏斗的时候,以一挡十这样打,最后他就战死了,他牺牲的时候才十九岁。
同期(中山大学历史系 教授 林家有):坚持了一天多,在广州巷子打,牺牲很惨烈,讲是牺牲了86位,这个有名有姓的是86位,究竟那些没有名没有姓的还有多少,现在谁也搞不清楚,我的估计是不仅仅是86,肯定要超过这个数,我的最低估计恐怕是要超过百人,这个三二九黄花岗起义。
此次起义中的烈士有姓名可查的有86名。在这86名烈士中,有55人战死,31人被捕就义。他们当中,最小的18岁,最大的52岁,多数是青年知识分子。其中林觉民曾是福建《建言日报》主笔,林文曾任东京《民报》社经理,李文甫是香港《中国日报》总理,还有如方声洞、喻培伦等人也都是才识卓越的留学生。他们的牺牲,令孙中山非常痛心,他说:“吾党精华,付之一炬。”
在起义前,每个敢死队员都给家里写下了绝笔书。林觉民写给妻子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读来令人感慨万千。他们是抱着明知必死而为之的决心投身起义的,是什么让他们如此执着呢?
同期(黄花岗烈士罗遇坤孙子 罗锦初):他(罗遇坤)就跟随他哥哥到了越南的海防市,也打起工来了。打工的时候,在海防可能是听了孙中山去演讲、宣传的怎么样的。那时候他20多岁,正是热血青年是嘛,一鼓动,他就满腔热血沸腾起来了,就跟着孙中山参加同盟会,就干起了那一行了。
同期(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研究员 赵立人):应该说这些都是爱国的热血青年,其实我们青年领导人呢,黄兴胡汉民赵声也还是青年,他们都是一些热血的青年,他们希望中国能尽快富强起来,他们看见中国受烈强的侵略,在国内又受到清朝暴政的压迫,他们都想奋起,救国救民,都是一些有理想,有抱负,不惜牺牲自己一切的热血青年,所以他们是不计较利害的。
同期(黄花岗烈士杜凤书侄子 杜桥隆):那个时候要抽生死筹,杜凤书,但他当时就抽了生筹,他抽了生筹之后呢,他就跟他在一起的那个工友,(工友)抽到了死筹,那个工友有老婆孩子老人(要养),所以杜凤书那时候就把自己的生筹换给他,换了给他,所以那时候他就拿了死筹回来了。
起义失败后,起义者的遗骸分布在总督衙门前,起义者有的当场牺牲,有的被捕后被清兵用铁链绑扎杀害。次日,从越秀山麓到双门底各街道上,烈士遗骸随处可见,暴尸街头,加上连日下大雨,尸体被雨水浸泡,开始膨胀发臭,惨不忍睹。
广州革命党人潘达微见同志惨遭杀害,暴尸街头,悲愤交集,奋起为收殓烈士遗骸和树立碑石而奔走呼号。他向亲友故旧求助,用广仁善堂的名义,以维护卫生为由,收殓牺牲的革命党人遗骸72具,葬于广州郊外的红花岗。
当时,潘达微认为红花岗的“红”字体现不了烈士的革命精神,他引用宋朝苏轼的诗句:“菊残犹有傲霜枝”,认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更能体现烈士的革命精神。“菊花”又称为“黄花”,故此将“红花岗”易名为“黄花岗”。这次起义因而也称为黄花岗起义。
先烈们的鲜血没有白流。黄花岗起义虽然悲壮地失败了,但它鼓舞了海内外革命志士,促进了辛亥革命高潮的到来。半年之后,武昌起义取得成功。
同期(中山大学历史系 教授 林家有):但就是因为这样子,这个(黄花岗)起义很重要。我们衡量一次革命的意义在哪里,也不能看它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我认为它虽然是失败了,但是他跟武汉革命的成功是同样的重要。因为同一年,如果没有这个,孙中山讲了,革命党人当时是用自己的鲜血自己的生命换取人民的觉醒。这个换取他们的觉醒再加上清政府的凶残,禁压着革命党人,把全国人民都激怒了。所以后来武汉为什么一搞就,全国各地就都和平光复了。因为它(清政府)太不得人心了,我们广东就是这样,后来和平光复了。
时光荏苒,今天我们重走这段黄花岗起义之路,发现起义的起点小东营5号指挥部旧址和终点原两广总督署两者相距仅450米,步行仅需10分钟,然而,这却是黄花岗起义的烈士们走过的人生最后一段路。尚在弱冠之年的青年们试图用这样“必死”的方式唤醒民智。
一百年前,革命烈士以拿笔的手拿起了枪杆子,以绝笔书表决心,他们凭着理想的支撑,以蚍蜉之力与大树硬撼。他们的义举影响着世世代代的后人。
同期(黄花岗烈士陈文褒孙子 陈世干):当时我爷爷从马来西亚赶到广州,好像是2月曾经举行过一次(广州起义),已经过去了,他没有参加,他等到3月29日赶过来广州参加攻打两广总督府时,就这样牺牲了。所以我现在了解到我爷爷的历史是抛头颅,洒热血,抛妻弃子弃女,这样真的是很不简单的。
同期(黄花岗烈士秦炳曾外孙 杨敏俐):(照片)很有精气神。那个时候那个人充满了革命的理想,目光很坚定的。你看他的那个目光是不一样的,也不仅仅是他,我也看到那些其他的烈士我也看过,我感觉是那个气质是与众不同的。
如今,烈士们长眠于广州白云山脚下,这里已经扩建成为黄花岗公园。公园入口处,高13米的银灰色大牌坊上,孙中山先生手书的“浩气长存”四个大字凝重肃穆。公园内,庄重的墓碑和解说牌仍在诉说着一段段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四柱木亭的背面,于1921年建成了一座纪功坊,纪功坊由前后各72块青石叠成崇山形,象征七十二烈士。石碑旁,不时可以看到有人送来花圈,瞻仰、沉思。每到纪念日,更有来自海内外的上千人到这里鞠躬、祭拜,缅怀先烈。
(编 导 郑俊娜 高荣权 薛洁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