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文官者,其途必由仕学院;为武官者,其途必由武学堂。”二十世纪20年代,革命先驱孙中山从历次革命斗争的失败教训和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经验中,深感要振兴中华,改造社会,必须创办学校,培养文武兼备的人才。1924年,孙中山以大元帅的名义下令创办一文一武两所学校,文校为国立广东大学即今日的中山大学,武校即为黄埔军校。
百年辛亥:孙中山“一文一武”教育思想初探
解说:这里是坐落在广州黄埔区长洲岛上的黄埔军校,岭南祠堂式四合院建筑,军校大门牌坊门额上白底黑字赫然写着“陆军军官学校”六个大字,而它正好与珠江之畔的中山大学竞相辉映。孙中山创办的这一文一武两所学校,可谓孙中山教育思想的载体。
同期(广东省孙中山研究会会长 张磊)
1924年国民党一大期间,(孙中山)决定建立两个学校,一个就是黄埔军校,建立自己的革命军人,革命军的队伍,革命军事的团队,一个就是要培养自己各方面的人才,所以他建立了黄埔和中大。孙中山强调,这个学校首先就是要培养他们革命的人生观,就是热爱自己的国家,愿意为人民奋斗,同时让他们学军事,学各种科学,然后就是去进行革命。这个军队就是破坏旧的,中山大学培养的人才就是建设新的。
解说:1921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广西桂林会见孙中山,马林向孙中山提出“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建议。1923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决议建立军官学校于广州黄埔。
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组织成立的“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选定广州长洲岛上的原广东陆军学堂和广东海军学校的旧址上建立军校,由于选址广州黄埔区,陆军军官学校从此便被称为黄埔军校。同时,学校从1200名考生中正式取录学生350名,备取120名。当年5月5日开始入学。
同期(黄埔馆长旧址纪念馆馆长 冯慧 )
孙中山当时所以把黄埔长洲岛作为黄埔军校办学的地址,首先是因为当时黄埔到这个地方远离广州市区。这里四面环水 环境非常优雅,的确是一个讲学的好地方。而且广州市区又有滇桂军阀在把持着,孙先生不可能把校址选择在广州市区,这是一个原因,第二是因为孙先生当时没有把握广东的经济大权,他没有钱没有经费去办学校,黄埔岛这个地方,黄埔军校的前身,它是清朝末年陆军小学堂,原来就是清末的校舍,但是后来随着清朝的灭亡,这个学校就不再创办下去了,所以孙中山来到这个岛上考察之后,他就利用了清朝末年的陆军小学堂的旧址来创办了黄埔军校,这也是一个原因,为他节省了不少的经济费用。
解说: 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孙中山携夫人宋庆龄到会场给青年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希望学生们要立一个志愿,只知道做救国救命的事业,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孙中山还在会上宣布训词:“三民主义,吾党所宗, 以建民国,以进大同, 咨尔多士,为民前锋, 夙夜匪懈,主义是从, 矢勤矢勇,必信必忠, 一心一德,贯彻始终”, 此训词其后成为国民党党歌及军校校歌,并由陈祖康谱曲,从黄埔五期开始传唱至今。
同期(黄埔馆长旧址纪念馆馆长 冯慧)
每年的6月16是黄埔军校的校庆,每年都会有很多校友回到黄埔军校看看当年母校的情况,在这里他们仍然会高唱起当年黄埔军校的校歌,也会给我们这些工作人员讲一讲当年他们在黄埔军校的故事。
解说:铁马金戈的年代,从长洲岛走出了大批革命军事将领,黄埔军校也因此堪称“将帅摇篮”。直到今天,黄埔精神仍在激励后人勇往直前、奋发图强。
同期(黄埔馆长旧址纪念馆馆长 冯慧)
俗话说得好:天下黄埔是一家,无论是先期的黄埔学生还是后期的黄埔学生,只要从黄埔军校走出去的学生,他们都在黄埔这个旗帜号召下,都来发扬黄埔精神完成祖国的大业,黄埔学生都很愿意做这些事情,特别是现在在海外的黄埔学生是相当多的
解说:1924年11月3日,孙中山北上,前往黄埔军校举行告别演说。临行前,特雇船把国立广东大学的师生接到黄埔,和黄埔军校的师生一起听他的演说。作为文校的代表,可见当时的国立广东大学在孙中山先生眼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此时,这所学校也刚刚成立不到一年。
当年2月,孙中山先生以陆海军大元帅的名义发布命令:“将国立高等师范、广东法科大学、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合并,改为国立广东大学”。 6月9日,任命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校长邹鲁为校长。当年9月19日,国立广东大学正式开学,录取新生372名。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廖仲恺提议将广东大学改名为中山大学,以资纪念。1926年8月,国民政府发布命令,正式宣布将国立广东大学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
1931年,许崇清出任中大校长,开始筹划在广州石牌区建立新校区,然而当时学校经费非常困难,他为此四处筹款,艰辛异常。
同期(中山大学校史专家 黄义祥)
他(许崇清)同时向蒋介石,国民政府的主席去要钱.因为中大是南方抗日大本营,抗日救亡运动是非常活跃的,当时校长就对蒋介石先安内后对外,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老是跟他唱对头戏,邹鲁经常在演说的过程里骂蒋介石,骂得很厉害,但是因为要筹款,一二九运动前期去了南京开中央全会,跟蒋介石要钱。蒋介石说你们老是骂我还要什么什么,你们回去要告诉大家,我蒋介石也是抗日的。
解说:抗日战争期间,中山大学被迫三易校址,辗转于云南澄江、粤北坪石、粤东梅县、连县和仁化等地。直至抗日战争结束,才再次迁回广州石牌校区。
经过几度搬迁与重组,如今的中山大学在广东境内拥有四大校区。走进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中大校本部,“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十字校训赫然映入眼帘。这十字校训是1924 年11月11日,孙中山在国立广东大学成立典礼上亲笔提写的。十字训词是他继承传统的教育形式而赋予时代的、革命的新的教育方针和内容。
同期(中山大学校史专家 黄义祥)
成立典礼这一天,他就写了十字校训,这个怎么理解呢,各种说法都有。总而言之,孙中山办这所大学的目的,就是要做高深学问,要提高学术水平。博学当然也有高深学问,就是碰到什么问题都要问个为什么,因为做学问 要提出问题,老是那样也不行,慎思明辨笃行就是要认真思考,而且要付诸行动,就是要跟实际结合起来。
解说:中山大学把国共两党第一次正式连接在一起。1924年的国民党“一大”就是在中山大学前身——广东师范大学的大礼堂召开。在这次大会上,中共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中国国民党,两党实现重组,正式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开始并肩战斗。在后来的抗日战争和内战时期,中山大学作为思想的前沿阵地,发挥了巨大的宣传鼓动作用。鲁迅、郭沫若等著名学者都曾到中大讲学。
如今,中山大学已成为是一所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医学和管理科学等在内的综合性大学,改革开放以来为国家各个领域的发展培养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复合型人才。
革命的黄埔,创新的中大。黄埔军校与中山大学一武一文,已成为广东近代史上的精神象征。即便曾经毁于战火兵燹,仍能凛凛风骨,卓尔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