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2月28日,由内地来到新疆的革命党人刘先俊在迪化——也就是今天的乌鲁木齐——首先响应辛亥革命举行起义,由于内奸告密,起义失败。仅仅几天后,1912年1月1日,在江苏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这个消息在新疆产生巨大震荡。就在迪化起义失败后的第10天,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的第6天,声势浩大的新疆伊犁起义爆发了。
百年辛亥:清王朝西迁梦碎之伊犁起义
【正文】1911年武昌首义后,各省纷纷响应,宣告独立,革命高潮空前高涨。惊慌失措的清政府眼看着200余年的反动统治即将土崩瓦解,时任清朝军机大臣兼任伊犁将军的长庚,召集几位近臣,密谋让地处偏远的新疆成为清廷东山再起的梦想之地。
【同期声: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档案馆馆长甄敬庭】在清王朝即将覆灭的前期,有人提议就是把清王朝的都城迁到西北,那么迁往到那个地方呢,具体没有说,但是有这么一个企图,伊犁最后一任将军志锐,他在来伊犁上任的途中,曾经与前任的将军、时任陕甘总督的长庚与新疆巡抚袁大化进行了密谋,密谋的内容之一就是清王朝迁都西北,延续其统治。
【同期声:霍城县退休教师、伊犁辛亥革命民间历史研究者晏海发】他们(清政府)在形势紧张的时候,就是约得长庚将军和几个主要的近臣,准备吗,干脆我们就第一步打算到库伦、乌兰巴托,到内蒙去,到蒙古去偏安,(打算)在那里再东山再起,但没做成,后来他们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惠远新疆,放在了伊犁。放在伊犁为什么呢?人家(清政府)有长庚将军做后盾呀,长庚把新疆的情况、伊犁的情况都很熟悉,他前后出任15年,你想嘛。
【正文】惠远城,即今霍城县惠远乡,伊犁将军府所在地,乾隆亲自赐名惠远,取大清皇帝恩德惠及远方之意。
【正文】清朝设立伊犁将军府后,为了巩固和保卫这个将军府,即从1763年起先后建成惠远、绥定、宁远等九城,形成新疆首府地区的军事、政治中心。清廷在惠远建有完整的政治体制,城内有重兵把守,城外亦有众多军事设施。清政府选择伊犁作为西迁偏安之所,实在是“理想之地”。
【正文】为了巩固其在边疆的政治地位和军事实力,早在1907年11月,清政府就从北洋陆军中征调一营官兵,改编为“伊犁陆军模范营”。1908年元月,又从南洋鄂军各协标营内挑选400 名官兵,并在黄陂、孝感两县招募200多名新兵,由陆军四十一标二营管带杨缵绪任统带,出防伊犁。
【正文】杨缵绪,字述周,绰号杨麻子,早年为湖北将弁学堂优等生,留学日本户山陆军大学,并在日本参加同盟会。归国后,历任湖北新军营操教习和管带。1911年10月底开署协统。另外,1906年湖北“日知会”被破获,“日知会”成员无法藏身,于是冯特民、冯大树、李辅黄、郝可权等人,皆加入杨缵绪率领的鄂军,途经西安时,革命党人李梦彪又加入进来,到达兰州后,邓宝珊等应募投军,一同到惠远城驻地。鄂军进入新疆,带来了大批民主革命的仁人志士,成为伊犁辛亥革命的核心。
【正文】杨缵绪等人抵达伊犁后,便分别到军队、机关、学校和各族民众中进行革命宣传和组织活动。冯特民等人创办了《伊犁白话报》,革命党人通过白话报大力宣传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思想,传播民主共和思想。
【同期声: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档案馆馆长甄敬庭】伊犁当时各族人民一方面不满意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对于沙俄在这里的入侵强烈反对,内心里可能仇视,同时走什么样的路,今后该怎么办,茫然无措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正文】革命党人在伊犁期间,经过联络和引导各族各界人士,为起义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此时,湖北都督府请上海都督陈其美经俄国领事馆转达给伊犁革命党人一封密电,揭露袁大化、升允、长庚、志锐等,谋拥宣统或大阿哥西迁搞偏安的阴谋,希望伊犁迅速起义,以完成全国革命大业。
【同期声:霍城县退休教师、伊犁辛亥革命民间历史研究者晏海发】这个消息通过了俄国领事馆,俄国领事馆又把这消息传到了伊犁,伊犁这方面杨瓒绪等人就说,这必须要提前起义呢。我不起义,他(宣统皇帝)要过来以后,全部压住了,起不来了,如果清朝的那些势力、那些官员全部迁到新疆,迁到伊犁的话嘛,我们这根本没办法,只有怎么样 提前起义。
【正文】宣统三年正月即1911年2月,清廷“调杭州将军志锐为伊犁将军”,接替原将军广福。志锐到任后,为了破坏伊犁的革命力量,拘禁与革命党走动较多的广福,勒令停办《伊犁白话报》,解散了武备学堂。
【同期声: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档案馆馆长甄敬庭】那么志锐当时到了以后,感觉到伊犁的形势是暗流涌动,深感局势不稳,革命随时有可能爆发。
【正文】面对志锐的高压政策,革命党人加紧起义的部署,每晚集会于李辅黄家中。不久传来了袁大化镇压革命党人刘先俊领导的迪化起义的消息,群情激愤,即决定成立起义的领导机构,公推冯特民、李辅黄为干事。1912年1月7日晚,革命党人在惠远城南门外炮营开会,到会60余人。会议决定组织铁血团,于当夜12时发动起义,因发现与会人员中有人中途退场,怕泄露秘密,遂决定提前于8点起义。
【正文】当晚,杨缵绪为总指挥,作了起义的具体部署。城内外起义军互相配合,协同作战,分路出击,当夜取得胜利。1月8日上午,新伊大都督府宣告成立,原伊犁将军广福被推为都督,杨缵绪为总司令部部长,冯特民为外交部长兼民政部长,李辅黄为前敌总指挥。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取代了清朝的龙旗,各族民众和一些上层人士相继表示拥护革命,并在物质上给予帮助和支持。察哈尔、额鲁特各营总管、哈萨克各千户长都表示赞助革命政府,旧土尔扈特王公也派代表与新伊大都督府建立了联系。
【正文】新伊大都督府致电新疆巡抚袁大化,劝其认清时局,宣布共和。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溥仪正式退位 。至此,伊犁辛亥革命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清王朝西迁偏安的梦想。
【同期声:霍城县退休教师、伊犁辛亥革命民间历史研究者 晏海发】所以它打破了宣统皇帝偏安,拥众西走,企图再次在西北的新疆东山再起,这个梦已经打破了。这是对辛亥革命主要的非常大的贡献,在这方面嘛,一些历史学者说的少,但是这是主要的业迹。他来不了了,没办法,宣统呢只好宣布退位了。
新伊大都督府建立后,实行了一系列革命的政策措施。2月间,新伊大都督府宣布废除清朝苛捐,并颁布了剪发易服、严申军纪、各民族平等、尊重少数民族宗教风俗习惯、严禁种植鸦片和吸食鸦片、严禁赌博等一系列告示。各族民众在平等的新政治环境下,保卫伊犁革命胜利果实,保护伊犁农牧业的正常生产。
【同期声: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档案馆馆长甄敬庭】伊犁辛亥起义,是我们伊犁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那么这个起义呢影响深远,它的意义我理解为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推翻了清王朝在伊犁近一个半世纪的统治;第二个意义:传播了民主共和的思想;第三个意义呢:我认为它呢对粉碎清王朝企图延续他的统治,迁都西北这样一个企图,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认为伊犁辛亥革命它也是压倒清王朝最后统治的一根稻草;第四个意义:我认为就是伊犁辛亥革命是整个全国辛亥革命的一个组成部份,所以我说伊犁辛亥革命是伊犁近代史上一个光辉的篇章。
【正文】30年后的1942年,亲身参与了迪化起义与伊犁起义两次起义的万象春撰文写道:“如果伊犁不起革命,清廷迁都事成,那时爰正貔貅,逐鹿中原,偏安西北,尚有可能。……盖伊犁班革命同志对于民国之贡献,当不在武昌首义及各省响应之下矣。”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