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于江西南昌县冈上镇的赣江之畔,有一个看似普通的小村庄,月池熊家村,百年来,这个总人口仅千余人的村庄,却培育了300余名副教授、副处级以上的教职人员与官员,成为著名的“教授村”。严复的弟子熊元锷、熊育鍚兄弟也从这里走出,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学校之一“心远中学”。阳春三月,中新社记者探访月池熊家村。
棵百年古樟,矗立在村头,在朦胧的烟雨中随风婆娑。古树之侧,有一个月形池塘,周围以水泥、石块砌得整齐有序,据说这就是月池村名的由来。
于江西南昌县冈上镇的赣江之畔,有一个看似普通的小村庄,月池熊家村,百年来,这个总人口仅千余人的村庄,却培育了300余名副教授、副处级以上的教职人员与官员,成为著名的“教授村”。严复的弟子熊元锷、熊育鍚兄弟也从这里走出,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学校之一“心远中学”。阳春三月,中新社记者探访月池熊家村。
棵百年古樟,矗立在村头,在朦胧的烟雨中随风婆娑。古树之侧,有一个月形池塘,周围以水泥、石块砌得整齐有序,据说这就是月池村名的由来。
(江西省南昌县月池熊家村 文化站站长 熊刚)就是以半明月的形状定位,自古以来,这边就是个半边的月亮,对面全部是老古井房子,对着这里面,排水都是对着这里排的。
【解说】月池之上,有七个圆型石墩,均匀分布在一条直线上,这寓意为“七星伴月”,希冀熊氏世代昌盛。
【解说】熊氏诗书传家之风,可追溯到百余年前。现年84岁的熊氏后人、南昌市人防办退休干部熊光建9岁之前都居住在这个村子里,他告诉记者,熊氏先祖以经商起家,在积累财富的同时感觉到知识的重要。
【解说】让“教授村”名扬天下的,是江西最后一位“解元”熊元锷和他创办的“心远中学”。1901年,深受严复影响、决心以科教兴国的熊元锷在南昌创办私立心远英文学堂,后改名心远中学堂,这是中国最早开办的现代学校之一,创办时间早于与之齐名的天津南开中学、湖南明德中学。熊元锷任心远中学校长时,他年仅21岁。
【同期】(江西省南昌县月池熊家村 熊氏后人 熊光建)新学的创始,原来都没有的,新学就是心远办起的,他特别注重英语,而且他这个学校里,仪器它都有,都是化学物理,搞科技,(数理化),数理化,它也不减少中文的教学,那个观点啊,重点要抓这个东西(新学),所以当时请来的老师,都是通过严复,因为英文老师在江西找不到,从严复那个学校介绍到,心远学校里来的教的,最早它这个特点就是新学。
【解说】两年后因江西筹建南浔铁路,熊元锷任南浔铁路驻上海坐办,熊元锷将心远中学交由堂兄熊育鍚管理。在随后的数十年间,心远中学培养出大量英杰才俊,如方志敏、邹韬奋、张国焘、袁玉冰、吴有训、程天放等人。
【解说】1949年5月南昌解放之后,心远中学由政府接管,是年9月10日,江西省教育厅决定心远中学、剑声中学,青年中学三校合并,在心远中学原址组成了现在南昌第二中学的前身南昌二联中。
【同期】(江西省南昌县月池熊家村 熊氏后人 熊光建)(南昌)二中为什么跟心远中学,是连在一块的,因为是这样的,(南昌)二中是怎么出来的呢,南昌二中是1914年,熊育鍚(江西)省里面,当教育市长,等于教育厅长,他就在他的手上,主张办新学,在全省办了八所,办了八所新校,八所新校,南昌就是一中二中,熊育鍚从1914年开始,办心远(中学)的时候,就兼任校长,一直兼任校长到1926年,后来车驹来了,他的学生接替,所以(南昌)二中的教学的方式,教学的理念跟心远(中学),是一样的,熊育鍚两校都是他任校长。
【解说】南昌百花洲旁的南昌二中,曾是心远的发祥地,站在这所百年老校前,当年熊育鍚创办的心远中学教室面貌依旧,古朴庄重,孩子们琅琅读书声,仿佛让我们又回到先辈们奋发苦读的岁月,犹如一声声不倦的叩问。
【解说】从月池村走出的心远中学,也为熊氏培养了大量优秀人物,更推动了熊氏好学上进的家风。
【同期】(江西省南昌县月池熊家村 熊氏后人 熊光建)我们在2011年,大概这个时候统计的,在大学里面,担任教授副教授这一级的,博士硕士以及高级科技金融管理人员,副县及副处以上干部及有关,民国时期的高级公告人员,我们统计了像这样几类人才,有313名,当然这是不完全的统计,还有遗漏的。
【解说】在中国各地重点大学,无论是清华、北大、复旦,还是四川大学、广西大学,从南到北,几乎都有熊氏教授的身影,更有不少熊氏后人跨越重洋,在美国、法国大学任教,月池村被称为教授村可谓实至名归。
【解说】行走月池村畔,不见当年的繁华盛况,只有这十几棵百年古树固守着荒凉与落寞,百年前的古宅仅剩断垣残壁,在风雨的侵蚀下日渐倾颓。月池前,熊育鍚先生的铜像孤坐亭中,双眼凝视着远方,目光坚毅,神态慈祥。熊育鍚先生于1942年病逝,其墓位于月池村畔,墓前一块石碑上刻有四个飘逸的行楷大字“心远之源”。
目前,当地有关部门正拟对月池村进行旅游开发。熊刚告诉记者,月池熊氏家族诗书传家、重教好学的精神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教授村”文化、旅游策划方案正在逐步完善,准备筹建“熊育鍚纪念馆”,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教授村”,共同传承和弘扬这一特色文化。
记者 吴薇 王昊阳 江西南昌报道
分类名称:
民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