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 (食品安全问题 不一直都在关注吗)
市民(超市太贵 另外质量也不行)
市民(在外面吃就得注意点儿 要去正规饭店 小饭店就不爱去吃)
市民(反正曝光那些就尽量不选择 但是那些没曝光的 我们也不知道 里面是不是真正安全 )
市民(你看我买的菜吧 回家自个儿拿盐水阿 碱面啊稍微泡一泡 别的办法我也没有 咱们自己控制不了 有地行了 自个儿种去 没地你也种不了 你不还得自己买吗)
(解说)
食品安全问题近年凸显,引发社会强烈关注,不时挑动大众的敏感神经。在由上海复旦大学研究生与网络志愿者共同创办的一个叫做“掷出窗外”网站上,调查了中国2004年至2011年八年间的食品安全状况。结果显示,2004年,全国仅有4个食品安全严重区域,2011年发展为11个,中国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在问题食品的重重包围中,谁能够成功突围,看到那片明朗的天?
从事IT行业的王女士在北京已经生活了将近十年,虽然工作繁忙,但饮食一直不在外边买现成的,而是坚持自己做。特别是最近两三年有了孩子,一日三餐更不敢马虎。家里豆浆机、榨汁机、面包机一一备齐,在问题酸奶曝光之后,王女士又特意添置了一台简易的酸奶机。日常餐桌上所需的食物,王女士基本都可以自己操办了。
(同期)
北京市民 王女士 (调节肠道功能 可以配这种双歧杆菌 前一天晚上做 第二天起来就可以喝了 从来不喝外面的酸奶 或者说近几年吧 近几年有了小朋友以后 都是喝自己做的酸奶 也就不用担心喝到 有明胶的老酸奶)
(解说)
王女士表示,她所在的小区里,像自己这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家庭并不在少数,谁家里添置了新的电器,还会互相交流。有的“DIY达人”甚至还能自己发豆芽、做豆腐、榨菜油。自己投资几千元,换了些许对食物的安全感,也算是值得。
(同期)
北京市民 王女士 (周围)自己做酸奶的比较多 自己做面包榨果汁的 稍微少一点 我觉得自己做的吧 主要是能满足自己的口味吧 还有就是用料上面更安全一点 添加剂放得比较少 会考虑有些能够在家做的 就自己在家做 这些小家电也不是很贵)
(解说)
据有关数据统计,2010年,中国有关部门共检查各类食用农产品、食品及相关产品生产经营单位3552万户次,查处各环节违法违规行为13万起。而据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调查数据,94.5%的被调查者表示中国食品安状况不容乐观。加之近年来食品价格持续上涨,“吃不起”和“不敢吃”成为菜篮子里的两座大山,几乎是所有百姓的心病。那些热衷于DIY的“自给族”,与其说是城市白领的“另类”生活态度,不如说是出于食品危机下的无奈选择。
(同期)
夏学銮 北大社会学系教授(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 要求高了 可能有这个因素 但当前很多精英感到不安全 不是这个原因 主要原因是客观上存在 食物有些不安全的因素 食品危机实际上就是物的法则 来奴役人的法则的一个典型表现 人们的生命财产 人的身心健康 完全都服从于利益之下 服从与物的法则之下 所以当前现这个状况 非常令人悲哀 令人担忧 )
(解说)
饮食可以自己做,但原料还是要买,有些人依旧觉得不踏实。为了吃上放心的蔬菜,一部分自给族更进一步,开始在郊区租地种菜,或直接向农民购买蔬菜,催生了“市民农场”的走红。据2011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第三届全国“社区支持农业”经验交流会的数据显示,会员规模在200人以上的市民农场,中国已经超过150家,此外,一些规模不大的小农场近几年来也逐渐兴起。刘跃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专业,在北京做了十年媒体工作之后,回到了东郊顺义老家,和3个熟悉农活的长辈在10亩见方的土地上开办起了美田农场,采取最传统的方式除虫拔草,种植不施化肥农药的蔬菜。
(同期)
刘跃明 美田农场创办人(这是草木灰 可以种一些土豆啊 红薯啊 还有洋葱之类的时候 用它做底肥 芝麻榨出香油后剩下的渣子 这个是做追肥比较好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有这种责任心 能够生产出问心无愧的东西 不管是给自己吃还是给别人吃 都是比较健康 比较安全的)
(解说)
在北京城里工作的时候,面对超市玲琅满目的蔬菜,刘跃明就会想到老家村里打药的场景,胃口顿时大减。自家正好有地,市民正好有需求,开办农场也算是学以致用,何乐而不为?然而真正走到土地里去,刘跃明却“乐”不起来了。北方冬天必须靠大棚,为了对付病虫害,不得不使用比普通农药价格高几倍的生物药剂,而一到夏天,刘跃明还要再另外雇两个人专门除草。
(同期)
刘跃明 美田农场创办人(想做农场之前有一个私心就是 我想吃到安全的东西 比如我冬天就不敢吃那个黄瓜 我家的婶在父亲的蔬菜园里工作 冬天就跟我打电话说 不要吃黄瓜 种的时候真的喷很多药 大家会说农民太没有良心了 怎么跟我们喷那么药 但是从农民这个角度来说 农民们一直是一个低收入的群体 因为我们现在也没有有机认证 因为有机认证是每年都要花一些钱的嘛 对于我们这小农场来说 就是有点承受不起)
(解说)
为了降低风险,刘跃明的农场几乎囊括了所有蔬菜品种,这样即便某种菜遭受病虫害损失也不会太大。农场还采用“先预定再种菜”的经营方式,每周向北京市区的会员家配送一次,因为不经过中间商收购环节,目前农场的收支也能勉强维持平衡。刘跃明还鼓励会员自己种菜,10平米的菜地,一年租金大概是1千多元,农场提供种子、有机肥、生产工具,会员一般周末来种菜,平时交给刘跃明打理。一年时间,会员已经从开始的十来个增加到两百多个。
夏兰枝已经退休,今年是第二年在农场租地种菜了,去年这个时候只有两家结队一起来,现在通过网上召集,每个周末大概能约到十几户人家一起到郊外,种菜加野餐,也算是一大乐事。由于以前有种地的经验,夏兰枝菜地里菜,每年大概够一家人从6月份吃到10月份。
(同期)
夏兰枝(吃上自己种的菜了吗 去年就吃上了 萝卜白菜 香菜 什么都有 (自己种的跟街上买的有什么不一样 )不一样 这上的是有机肥 味道跟小时候吃的味道一样 特甜 味儿特正 )
来自台湾的吴珀桦,现在北京从事媒体工作,以前从来没有跟土地打过交道的她,在菜农的指导下,除草,浇水,一招一式也有模有样。吴珀桦说,自己种的菜虽然都能成活,但是毕竟数量不多,自己平时吃的蔬菜更多的还是从农场订购。
(同期)
吴珀桦(两个礼拜以前种的菠菜 它是从种子开始的 主人说大概再两周吧 就可以吃了后面那些呢 就是有辣椒 西兰花 可能一开始跟朋友讲的时候 都会有点质疑 说到底是不是真的有机 其实我们也是看了蛮多农场 实际上看到他们 可以先参观 先了解 我觉得是一种信任吧)
(解说)
在物质短缺的时代,自己动手,也许真的能够丰衣足食,而食品安全问题十面埋伏的当下,自己动手,是否能够做到百分百的安全无虞?城市渐渐兴起的“自给族”,心里也“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一方面向往着田园牧歌的诗意,一方面却无法真正再回到父辈那样的生活。
(同期)
夏学銮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本来社会是有分工的 要系统合作的 现在退回到原始的刀工火种的时代 大家来自给自足 是违背现代社会的分工原则的 现在社会有环境污染 水污染 空气污染 现在不可能脱离整个社会 脱离环境而生存 就是说要改变我们的社会环境 改变人们的价值观 让人们从良心上回归 这个道德自律除了靠个人以外 还有一个制度的约束 制度对违反道德自律的人 要给予比较严厉的惩罚)
(解说)
然而,依靠法律和道德的制约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些自给族显然更希望速战速决,把问题解决在当下。在城市白领之外,还有一些人在为自给自足寻求更大的空间。青岛崂山“家园计划”是成立于2011年一个民间的公益社团,几位年轻的实践者探讨着用最原始的方法建造房子、制作肥皂,风力发电,提取海盐,计划用三年时间建立起生活必需品的自主制造手册,并依照这本手册的指导形成一个自给自足的社区。
(同期)
唐冠华 家园计划发起人 (一个人是很难的 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一个人可以先做嘛)
(解说)
在家园计划的账目上,采摘一把蔬菜、运输一次货物,每一次的收成和消耗都有精确记载。在发起者唐冠华看来,“自给自足”不仅是在社会危机中寻找个人的应对之道,更是在寻找生存的尊严。
编导 杨茜
摄像 康登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