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从春宫图,到《清明上河图》,兰州刻葫芦在方寸间尽显大千世界。
【同期】我们刻的时候以针代笔,以心为目,这一副在画什么呢,在我们的心里边。
【解说】没有绘画功底,却可以刻画的惟妙惟肖。
【同期】一个会画画的人,他在葫芦上更画不出来。
【解说】经历了文革的断代与改革开放的复兴,这个用针和刀在葫芦上浓缩了中华五千年历史的民间绝技,如今,却面临新的困境。刻在心里的葫芦,为您揭开兰州刻葫芦的奥妙。
【解说】这个留着大胡子的人名叫陈致安,是兰州一位知名的葫芦鉴赏师,在他怀里抱着的,正是让他引以为豪的,刻在葫芦上的《清明上河图》。
【同期】(甘肃省收藏家协会理事:陈致安)在兰州刻葫芦史上,这是第一次比较完整地把它表现出来,到目前为止我们见到的清明上河图我们见到的唯一的一个,再没有第二个。
【同期】(葫芦微雕师:信天明)听过,有人刻过这个,但是我们具体还没见过。因为一般人刻出来效果太差,这个都是没有十几年二十年的功夫不行。
【解说】兰州刻葫芦,凝集了历代兰州葫芦艺人的文化修养、艺术遐想、精湛技艺和高洁的情怀,是中国民间工艺中的珍品。而《清明上河图》以其高超的艺术水平,和流传下来的历史故事闻名于世。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部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社会风俗画,如今却出现在了葫芦上。
【同期】(甘肃省收藏家协会理事:陈致安)这个葫芦的高度是43公分,这个(葫芦)是历时三个月完成的。因为葫芦是一个球面体,它要把这个拱桥、船、房子还有这个城门楼子,能够在建筑物上能把他放正,这就是一个难度。
【解说】葫芦,自古就是中国收藏赠友的良品。葫芦的谐音是“福禄”,葫芦里的种子,被寓有子子孙孙,多子多福之意。很多人买葫芦,就是为了图个吉祥。但也有很多葫芦的收藏爱好者,经常到兰州城隍庙来光顾。
【同期】(葫芦收藏爱好者:彭乐)因为在这么小的一个葫芦上,刻这么多的字或刻这么多的画,感觉拿针去刻出来,细腻程度有时候只能用放大镜拿上才能看清楚。这一点就是让好多人觉得匪夷所思。
【解说】杨勋军是一位葫芦微雕师,在他店里,我们见到了他收藏的一个“3D”葫芦——《敦煌飞天》。为了满足好奇心,我们拿起放大镜,葫芦上纤细的线条在放大镜的观看下,立体效果还真像是戴着3D眼镜在看飞天曼舞。
【同期】(葫芦微雕师:杨勋军)它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所谓的针刻葫芦,它是不褪色,保留时间特别长。
【解说】作为唯一一个以针雕为主的中国的葫芦工艺品,兰州刻葫芦除了具有绝佳的收藏价值外,把玩也是它的一大特色。一般用针刻完以后,会在上面涂上松墨,便于人们在手里摩搓把玩。起源于魏晋的兰州刻葫芦,经清光绪年间至今一百余年的兴盛发展,形成了多种风格。有传统的雕刻技法,精细饱满,也有西洋写意和中国写实化的风格,意境深远。不过,最高技法,要属微雕。
【同期】(甘肃省收藏家协会理事:陈致安)这一个是不足两厘米的葫芦上我们刻的唐诗三百首,还有前后出师表,而且中间刻的字,没有一个错别字,更没有落字。这也就是一种微雕的技法。这是在葫芦上我们先把上口、下口找着葫芦的中心以后,然后打成格子以后,全凭感觉,意念和感觉,把这个心里边记住的这些唐诗,还有前后出师表一气呵成,中间不可停顿。
【解说】与微雕类似的还有一种翘雕的技法,它一般用在一种长相非常怪异的葫芦上面,这就是兰州的疙瘩葫芦,兰州人俗称浮疙瘩。这看上去长满疙瘩的葫芦,怪异凹凸的外表,极大地增加了我们深入了解兰州刻葫芦的兴趣。
【同期】(甘肃省收藏家协会理事:陈致安)你看,这疙瘩都很到位,甚至有些人说是不是你们先把画做上去以后,再套的模具,其实不是这样的,是我们运用了翘雕技法,这就需要我们雕刻人员它用很高的一种悟性,他首先把这个葫芦理解,理解了以后慢慢地再把人物一个一个安排在上面,要安排得很到位。
【解说】如何在近似球面的葫芦上表现出比例得当、线条优美、文字精细的作品,要想掌握到刻葫芦的精髓,没有十余年的功底,是很难达到的。
【同期】(甘肃省收藏家协会理事:陈致安)你看,这个球面体因为它这个中间是个凸出部分,你要对这种透视关系,比例掌握不好以后,刻画出来的人物呢,你比如这个人物刻画出来就是脑袋小,身子大。非常难得的就是我们兰州刻葫芦的人很大程度上不会画画,但是在这个球面提上能把这个比例的人物表现出来。
【解说】没有绘画功底却能刻出这样精美细致的图文,实在难以想象。更为神奇的是,有绘画功底的的艺术家却不一定能够在葫芦上刻出他们想要的图文,这其中的奥妙,吊足了不少葫芦爱好者的胃口。
【同期】(甘肃省收藏家协会理事:陈致安)你比方说像书法家让他们把这个刻针拿上以后,因为毛笔是软的,这个钢针是硬的,它要把这个用钢针在葫芦上把这个字用书法体表现出来难度非常大,还有一个会画画的人,他在葫芦上更画不出来画。为什么说更画不出来画呢,因为我们通过一个葫芦都是球面体,再加上我们用的钢针作画,用针我们刻的时候以针代笔,以心为墨,这一副画在什么呢,在我们的心里边。
【解说】意念引导,用心雕刻,这是兰州刻葫芦的精髓所在。作为兰州特有的文化旅游名片。这个用刀和针在葫芦上展现中国传统绘画山水、花鸟、人物和书法的民间绝技,起初,竟是以刻春宫图起家。
【同期】(甘肃省收藏家协会理事:陈致安)最早的兰州刻葫芦刻的不是这些内容,当时刻的以春宫图为主,主要供达官贵人把玩的,后来在1921年的时候,当时的李文斋老先生,第一次将古典人物诗词歌赋篆刻于葫芦之上,这才使兰州刻葫芦登上了大雅之堂。
【解说】随着技艺高超的历代民间艺术家的不断发展创新,兰州刻葫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了把玩收藏的绝佳艺术品。然而时至今日,兰州刻葫芦也遇到了传承和发展问题,虽然兰州的几位老大师的后代也有人从事这个行业,但作品的意境已经不如前辈,大多局限在模仿前辈、没有创新的境地。
【同期】(甘肃省收藏家协会理事:陈致安)兰州刻葫芦它的传承问题,是我们现代人非常担忧的一件事情,因为刻葫芦非常的费劲,刻起来相当的累人的,所以它要把全身的力量用在针尖之上,然后刻出来。
【解说】由于雕刻难度大,制作周期长,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而兰州目前刻葫芦的艺人也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
【同期】(甘肃省收藏家协会理事:陈致安)看到这种东西以后感觉到这种紧迫感以后呢,我们给各个小学开这个少年宫的这个活动,我去深入到学校里边去,手把手的交给他们。让他们怎么样去雕刻,怎么样去制作这些葫芦。
【解说】一己之力毕竟难成气候,目前,兰州刻葫芦的艺人中,大多数普遍受到自身文化水平和艺术素养等现代生活多种原因的限制,刻出的精品少之又少。
【同期】(南京游客)现在不是好多人都是怕吃苦,不愿意做这些东西,我觉得应该是你们这边也应该呼吁呼吁,让这种手工艺不要叫他失传了。
【音乐】黄河谣
【画外音】(甘肃省收藏家协会理事:陈致安)我所做的这些工作,不是说我想要达到一个很高的人生目标或者是一个很高的境界,而我是通过我个人的这些小小的努力,这些工作以后呢,能够把兰州刻葫芦的传承问题有所依托。
制片人 陈 晓
王玉平
编 导 魏建军
摄 像 魏建军
配 音 李 越
制 作 魏建军
监 制 吕振亚
余瑞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