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红褐色的微卷中发,一开口却是流畅的中文,5月的微风中,犹太人后裔沙拉给记者讲述起了这座她出生的城市——上海。
20世纪30年代,沙拉的父亲立维•伊麦斯跟其他没有家园的犹太人一起,客居上海这个诺亚方舟。 沙拉1950年出生,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中以建交之际,她才回到父亲魂牵梦萦的故乡以色列,并得到时任以色列总理的拉宾的接见,大约9年前,沙拉又回到上海,成为一位知名的“上海牌”犹太人。
红褐色的微卷中发,一开口却是流畅的中文,5月的微风中,犹太人后裔沙拉给记者讲述起了这座她出生的城市——上海。
20世纪30年代,沙拉的父亲立维•伊麦斯跟其他没有家园的犹太人一起,客居上海这个诺亚方舟。 沙拉1950年出生,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中以建交之际,她才回到父亲魂牵梦萦的故乡以色列,并得到时任以色列总理的拉宾的接见,大约9年前,沙拉又回到上海,成为一位知名的“上海牌”犹太人。
沙拉说,她至今仍是地处虹口区的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常客。她还时常带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去走走自己童年生活的那块地方。
【同期】(沙拉)我比较小的时候是跟我爸爸一起住在虹口的大名路242号 这个旁边是青浦路有很多苏联人住在里面 应该说是比较有一点钱的人 苏联犹太人他们讲的都是‘衣地喜’(一种古老的希伯来语) 我父亲跟他们都是讲‘衣地喜’
【解说】步行5分钟左右就能到当时的苏联领事馆,沙拉小时候经常和周边居住的小伙伴,去苏联领事馆看很多老电影。
【同期】(沙拉)小的时候在苏联领事馆看了很多苏联的影片 《红与黑》《安娜•卡列尼娜》 《茶花女》 看托尔斯泰的很多东西 包括看《飘》 凡是好的电影在苏联领事馆很小就已经看到了 再小的时候七八岁就在那里面玩了 旁边就是叮当车(三轮车) 还有很多水手 因为那时候码头就在我们家往前跑
【解说】那时,给沙拉印象颇深的还有精武门。
【同期】(沙拉)就是很漂亮的一个中式的房子 跑进去是一个厅 那个青石的地板 然后一间一间开进去的
【解说】沙拉回到上海后,时常在上海找不到“老地方”。
【同期】(沙拉)再一次看那个老地方 再一次去走在那条路上 已经找不到往日的那份宁静 虽然大名路和苏联领事馆的这条路比起别的路它还是宁静的 但是已经找不到往日那份宁静当中那份情感 你看不到了
(记者)现在那块地方给您的感觉是什么样呢
给我的感觉是快速 发展的城市 快节奏 快生活
【解说】对沙拉来说,这片日新月异的土地才是她的故土。
【同期】(沙拉)如果今天两个国家要给我做一个选择的话 因为一个是不可改变的是血缘 但是我更多的会选择中国 我跟我先生上过美国最大的邮船 就我一个人穿旗袍 我为穿旗袍而骄傲 我为中国女性特有的美而自豪
记者 郑莹莹 康玉湛 上海报道
分类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