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一条小街,为何举世闻名?一个民间贸易中心,如何变成“为国待客”的窗口?从长安街上最后亮起来的地方到灯火通明的商业中心,秀水街的命运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跌宕起伏,作为个体经济的代表,她被诗意地形容为,“用改革开放的剪刀裁剪出的清明上河图”。
这里就是中国闻名世界的商业街——北京秀水街。在这条街上,有一位叫李书兰的老人,秀水的商户们都说有李书兰的地方就有欢声笑语,老太太是这里的银发活宝。作为秀水街最早的一批经营者,李书兰在这里已经有24个年头了,提到初到秀水时的情景,老人仍然记忆犹新。
采访:(秀水街商户 李书兰)1988年的下半年就在咱们这个永安里的便道上,那时候就是特别偶然的一次机会,我下班以后在马路南边坐四路公交车,坐在车上,我一看这边怎么那么多人,第一次我就没下车,第二次因为我这人特别好奇,第二次我下来了。过马路一看,人家就拿着一小块布,有的拿着一个纸壳垫着摆点小玩意,摆点小孩衣服,鞋什么的在那卖。
解说:改革开放后,一些头脑活泛的人开始在北京秀水街和外交公寓附近出售百货、工艺品和字画,这在当时绝对是新鲜事物,因为这些在开放前都是不被允许的。秀水街地段紧邻使馆区,商贩们生意做得不错。当时的秀水街就像个早市,大家全都摆地摊。
那一天,在秀水街逛了一圈的李书兰对这样的经营方式动了心思。于是,她瞒着家里人开始在秀水街的马路边做起了小生意,只是从工人到练摊做小买卖,老觉得不好意思。
采访:(秀水街商户 李书兰)它不是七点开市嘛,我到这不到七点,当时还挺不好意思的,就提溜一个小包袱,我下楼时候老头问我,干嘛去,我说没事,溜达溜达串门去。到这一看也没地了,我就跟一小男孩,我跟他问他,我说你帮我挤点地,我挺不好意思的,他说没事,他就把他那东西凑活凑活给我挤出点地,我就在那了。当时挺不好意思,坐在马路沿上脑袋也不敢抬。
解说: 198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第十年,这一年的年初,“私营经济”的提法首次出现在中国的根本大法中。然而对于那个时代的很多人来说,私营业主,个体户却并没有在人们的观念里被广泛接受。就是从这羞羞答答的练摊开始,李书兰尝到了甜头,用她的话说,摆摊一个晚上的收入相当于工厂里半个月的工资。这笔在当时不小的收入让李书兰决心提前退休,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的生意中,从退休女工正式变身秀水街上的小老板。
1989年的年末,工商部门开始重视对秀水街的管理,他们给商户统一办理了营业执照,并用铁条焊接的架子代替了摊贩们包裹商品的包袱。秀水街日益规范繁荣,秀水街创造的效益成为国家税收的一部分,据相关数据显示,到了1991年,秀水街创造的税收达已经到了250万,而秀水街的摊主们也由倒爷变成了备受羡慕的万元户。市场经济的优势在秀水街已经渐渐显露。
采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教授 李义平)民私营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中国经济的体制改革之所以能够走得比较平稳,很大程度上在于我们通过开放和放开,我们通过放开,原来计划经济统得很死,通过放开可以让民营经济发展起来。我们通过开放可以引进外资,外资大量的也是外国的民营企业。
解说:1992年,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式确立,民营经济的发展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期,秀水街市场的生意越来越好,但也开始面临新的问题。
采访:(浙江商人 卢海林)经营状况,那时候可以还是可以,但是没有现在好,以前老秀水你也知道基本上都是那种假名牌,那时候特别流行。
解说:所谓的假名牌就是当时在秀水街销路大开的那些“真的假货”,那时候不少闻名而来的外国人拿着图片,直接索购仿造品。与中国改革开放一起成长起来的秀水街,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陷入知识产权困境的秀水街,情况更为严峻。
采访:(秀水街集团 董事长 张永平)最大的困难就是知识产权的问题在秀水街。国外是把秀水街直接叫仿冒市场,旅游册上就这么标的,误导了很多人到这来就买这些东西。
解说:1993来到秀水街的安徽人施宗林,可以说是和市场经济一起成长起来的个体商户。当初他拿着六千六百六十块钱来北京闯荡,这个数字在他的老家代表着顺利,如今他已经是这里拥有店面最多的商户。
采访:(安徽商人 施宗林)那个时候做生意,反正就知道什么货好卖上什么东西,自己没选择意识。现在咱们国家改革开放,加入世贸之后知识产权,现在做生意最基本的一点,懂法了。现在我们自己做自己的品牌。
解说:2005年,市场经济在中国的高速发展已经有十几年。这一年,在老秀水的大棚旁边建起了设施完善的商业楼。老秀水从马路边搬到商业楼,这让很多人在感叹秀水变迁的同时开始担心文化的传承。
采访:(秀水街集团 董事长 张永平)从地摊卷着豆包布的铺盖卷,拿着就跑,后来变成自行车,来了就摆摊,地摊了,后来就变成三轮车,后来变成了台子,就卖菜的台子,铁的,上面一个小棚子,搭着,柜台一样,后来变成屋子,从屋子以后到了2005年,变成了今天这样的。你变以后摊位就多了,大家都卖一样东西就没有市场了,我们就把一些老字号引进来,当时的全聚德,瑞蚨祥,同仁堂,等等的老字号在秀水街就扎根了。
解说:新老秀水的交替,让这个自由市场有了新的定位,开始在自身的发展中寻求更为符合市场规律的方向。在这里中国第一个《市场管理规范》出台,明确了包括知识产权,市场业态管理等方方面面的企业责任和义务。
起源于个体或者家庭经营的民营经济紧跟市场的脚步,但是在市场高速发展的今天,民营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也十分迫切。卫友军,北京师范大学应届毕业生,从小和父母一起来北京做生意的他,在这个毕业季也有了他的选择。
采访:(秀水商户 卫友军)家里一直做这个生意的,本来我是一个大学生,后来觉得家里也是从这个市场起家的,可能受家里影响,觉得还是这行事业比较适合我。
解说:但是和卫友军一样毕业后愿意从事个体经营的大学生并不多,小规模的民营企业在人才的引进上面临很多难题。
采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教授 李义平)社会上还存在着各种各样对民营企业的偏见或者歧视,你比如说现在的大学生毕业都愿意考公务员,愿意到国有企业去就业,所以这个官本位,国有企业或者公务员,和民私营企业是一个不平等的竞争。通常国有企业可能给的待遇好一点,再加上稳定,那么人才竞争方面,民私营企业跟他们比,正在发展阶段的就没有比较优势了。
解说:秀水街只是中国市场经济二十年过程中,个体、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尽管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但今天快速发展的民营经济已经成为社会就业的主渠道和社会稳定的基本因素,更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和共同富裕的基本力量。
采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教授 李义平)民私营企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占到了GDP的50%以上,在浙江这个地方还占得高,90%多。你不要担心民私营经济发展了,社会主义的旗帜会怎么样飘扬。可以说没有民私营经济的发展就没有中国经济的今天。民营经济现在凡是发展的好的,都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好的地方。凡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地方,都是当代中国经济发达的地方。民营经济天生和市场经济相融的。
编导:闫欣雨 摄像:赵安源 胡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