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南侧的中国著名高原淡水湖泊滇池,一直是昆明人赖以生存的重要水源。
1985年冬天,一批来自北西伯利亚的白色小精灵悄然降落在这片浩渺的湖面上。从此,这个被云南人称为“母亲湖”的滇池,将这群神秘的“天外来客”与春城人民紧紧地维系在一起,诉说了28年的漫漫“人鸥情”。
标题:春城永不失约的“白精灵”
【解说】滇池呈南北向分布,湖体略呈弓形,弓背向东,东北部有一个天然沙堤,长4千米,将滇池分为南北两部分,称为外海和草海。1985年冬天,第一批红嘴鸥就是从遥远的北西伯利亚飞行几万公里从滇池外海逐渐向草海前行,进入昆明闹市区。
红嘴鸥俗称“水鸽子”,红色的小嘴形状稍扁,尖端呈黑褐色,身体大部分为白色。夏季,它们在北方繁殖,冬季就迁移到高原湖泊、坝塘和水田中越冬。它们栖息于沿海、内陆河流、湖泊,常停栖于水面或陆地上,以鱼虾、昆虫为食,在活动时常发出喧闹而单调的“哈、哈”声。
许多年长的老昆明人对红嘴鸥首次抵达昆明越冬记忆犹新。他们描述道:1985年,许多市民出于好奇前往市内的翠湖公园和盘龙江沿线喂鸥,带去的食物有饼干、蛋糕、酥饼、馒头、包子甚至猪皮和土豆。那时他们并不知道这些鸟的名字,但他们相信这些从天而降的小精灵会给昆明带来好运,于是将这些鸟称为“大运鸟”,而这种鸟到底吃什么,大家都糊涂。
【同期】(老昆明人 张宝坤) :那个东西了嘛,开始来的时候,大家都不知道是什么鸟,有些人还去捕,捕来卖,但是多数人都对它比较友善。
【解说】这些白色的小精灵,第一次到昆明就毫不客气,从滇池外海进入草海,进而寻食而上飞进昆明市中心的翠湖公园以及穿城而过的盘龙江及大观河等地。在昆明人惊讶的目光中占领了遍布这座城市的各个水域。
冬天倏忽而过。当北方迎来春天的时候,海鸥们在这里停留了100多天后,带着春城人投食养护的强健体魄展翅北归。然而,海鸥明年会不会再飞进昆明城,谁也不知道。
【同期】(老昆明人 张宝坤):这个东西的话,过了冬天,就飞了一只都不见了,也不知道飞去哪里去了。
【解说】1986年11月11日,在鹌鹑养殖厂工作的年轻姑娘熊晓宓骑着自行车路过滇池,远远地望见湖面上掠过熟悉的身影,她停下自行车,用随身携带的酥饼投向空中,漂浮于湖面的红嘴鸥腾空展翅飞翔,熟练的用嘴接住了这些食物。红嘴鸥记住了这个友善的城市。在市民的等待中,再次飞临昆明,与前一年的进城日子只相差一天。
【同期】(昆明市民 熊晓宓):那个时候我就说,等到以后我有时间了,我一定要多来喂海鸥,后来陆续我有时间就去翠湖等地(喂海鸥),后来就是到天冷的时候,天太冷了,我就赶快回家发面,赶紧做一些鸥粮,一大包的拿着去,都是喂三个小时。
【解说】红嘴鸥每年5月在贝加尔湖产卵。9月,它们就在严冬到来前举家向温暖的南方迁移。应该说这些从北西伯利亚南下的红嘴鸥,可选择栖息越冬的地方有很多,但它们却选择了与故乡有几万里之隔的昆明,且数量逐年递增,难道这是一种缘分?关于昆明人口中的“大运鸟”的真实名字及它们来到昆明的目的,在云南省鸟类专家的不断研究中,逐渐解开谜团。
【同期】(昆明市鸟类协会副秘书长 杨明):因为那年(1985年),也像今年一样的,北方特别寒冷,而我们昆明比较温暖,是不是,四季如春对吧,05年的时候,我们到西伯利亚考察的时候,那么它那边的房屋(建筑),就跟我们昆明的近似,非常相似。
【解说】1987年,人们发现到滇池越冬的红嘴鸥不到9000只,10年后增加到12000多只。庞大的鸥群进入昆明,它们没有想到它们即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1992年昆明遭受严重干旱,滇池、翠湖等水位明显下降。更为严峻的是惊吓、捕杀海鸥的情况非常严重。有人甚至一次捕杀了200多只红嘴鸥,开膛破肚、盐腌日晒。导致进城的红嘴鸥数量锐减,而且一个月后就提前离开。
【同期】【同期】(昆明市鸟类协会副秘书长 杨明):(红嘴鸥)最初来的时候,人们保护它的意识不怎么强,记得有一年,大概是在1986年还是1987年,有个农民,他用网一下子捕了200多只,他就把那个毛拔掉,最切掉,脚掌也切掉。
【解说】1993年冬天,红嘴鸥继续减少。翠湖更是在元旦后看不到一只海鸥。这引起了云南省大中院校生物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关注。
【同期】(昆明市鸟类协会副秘书长 杨明):比如说这一群海鸥在这个地方,万一有一只海鸥被人打伤了,它就记得这个地方是不安全的,它马上就飞走,过上很长一段时间,它认为这里安全了,它才回来,这个也是它胆小,也是它聪明的地方。
【解说】1987年1月,60多名爱鸟人士组织成立了昆明市红嘴鸥协会,即后来的昆明市鸟类协会。昆明市政府也发布了公告,要求保护红嘴鸥。1986年1月,云南省政府拨款3万元作为保护红嘴鸥的费用,由昆明市的环保机构在翠湖等地设点投放食物。一场红嘴鸥保卫战慢慢拉开序幕。1988年到2000年,每年进城红嘴鸥数量达到1万只以上;2001年到2006年,进城数量已在2万只以上。
【同期】(昆明市鸟类协会副秘书长 杨明):2007年到2011年,这五年的时间中,都保持在30000到31000只左右,像红嘴鸥大量的进入昆明城区,闹市区,我们中国没有,世界上也没有哪个国家有,所以成为我们昆明的一大景观。
【解说】如今,在昆明市翠湖公园内,有三座醒目的雕塑。一座是1995年,为纪念红嘴鸥进城10周年建的“翠湖戏鸥”;一座是1998年制作的不锈钢塑像“少女与鸥”;第三座则专门纪念一位普通的昆明市民“海鸥老人”。为普通市民塑像,这在全国也罕有。
“海鸥老人”名叫吴庆恒,一直孤身一人生活,从昆明化工厂退休后,他每天步行几公里到翠湖喂鸥,风雨无阻。1995年冬天,与他相熟的人们突然发现老人连续三天没有来翠湖。等找到他家,老人已经去世,家里只有一张床和打算制作鸥粮的6个鸡蛋、一小袋面粉。人们还发现,他过去花几角钱购买的海鸥照片被郑重地摆放在床头。后来,人们了解到,老人从来不买新衣服。但在最后一次去翠湖时,他特意穿上了崭新的手缝衣服。 他的故事则被写进中学语文课本:“当人们把海鸥老人的遗像摆放在他经常喂鸥的地方时,一大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这篇文章最后说,“海鸥老人孤独地躺在灵床上,像他生前的每个夜晚一样。但我知道海鸥老人是幸福的。”
这样的故事并非仅有这一个。当年在上班路上用酥饼投食海鸥的姑娘熊晓宓如今已六十多岁,自从第一次见到海鸥,就与之结下不解之缘。退休后二十余年,她每天自制20多斤鸥粮喂海鸥,只为让这些“客人”不在昆明饿肚子。
【同期】(昆明市民 熊晓宓):它要飞几万公里,飞回去,长期饿着,到最后还是饿着肚子,一路上它就飞不动,半路上它就会死掉很多,所以越到后面越是最瘦最小的海鸥,越是更要去喂。
【解说】红嘴鸥给昆明人带来了许多感动,它让昆明人学会了包容和友善。而它给昆明带来的无形价值更为丰硕。在翠湖及滇池,每年14个面包摊点收入16.8万元,16个照相摊点收入63.3万元。当地旅行社初步统计,10年中有超过500万外地游客来专门观看红嘴鸥。这些价值综合在100亿到300亿元之间。
2005年,昆明市被授予"中国红嘴鸥之乡"的称号。从1985年第一次邂逅,到2012年冬天,红嘴鸥已经伴随着昆明人走过了28个冬天,当年那些把红嘴鸥叫做“大运鸟”的昆明人,如今多数已白发苍苍,但一直以来他们始终会做的一件事就是,每年冬天到来的时候,提着一小袋粮食到滇池的海埂大坝上去晒太阳、喂海鸥。
2012年,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数量达35000余只。2013年元旦,第6届昆明海鸥文化节如约而至,这个饱含着昆明人对红嘴鸥的“深情厚谊”的纪念活动,在“人鸥同欢”的氛围中继续谱写着美丽春城与红嘴鸥的那些说不完的故事。
制片人 陈 晓
王玉平
编 导 和晓莹
摄 像 和晓莹
配 音 马 骞
制 作 和晓莹
监 制 吕振亚
余瑞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