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伤不起!超两成人不相信教育改变命运
【口播】十多年前,农家出身的北大副校长在央视朗诵“知识改变命运”,全国红遍。在我们身边,老百姓常常念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好的教育成就好的人生,这本来是一个常识性的逻辑。不过,最近发布的中国公众教育公平感报告却显示,24.3%的公众不相信教育能够改变命运。
【标题】伤不起!超两成人不相信教育改变命运
【口播】十多年前,农家出身的北大副校长在央视朗诵“知识改变命运”,全国红遍。在我们身边,老百姓常常念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好的教育成就好的人生,这本来是一个常识性的逻辑。不过,最近发布的中国公众教育公平感报告却显示,24.3%的公众不相信教育能够改变命运。
【解说】
2012年度中国主要城市公众教育公平感调查报告发布,24.3%的公众不相信教育能够改变命运。我们不禁要问,如果不信教育能改变命运,那么什么能够改变命运?“拼爹”改变命运?还是“潜规则”改变命运?
从报告中,我们看到,各个城市对“教育改变命运”的态度有微妙的差别。不相信“教育改变命运”一说比例最少的是乌鲁木齐(17.5%),最多的是北京(37.2%);肯定教育改变命运之说群体最少的是北京(45.2%),最多的是贵阳(64.0%)。每三人中就有一个人不再信仰教育——相比起西部城市的“天真”,北京公众有种“沧桑感”。在过往几十年中,教育的发展和对教育成果的感受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国发展的“不平衡性”。拜这种不平衡所赐,教育资源的全国性分配问题往往落到了几个大城市的头上;而因为户籍制度、分配不公、阶层凝固而导致的教育公平问题,反而要指望诸如“异地高考”这样的单向改革解决,有这种杨树根结出人参果的冀望,无怪乎“首都居民”在严峻教育现实中“焦虑不安”。
好的教育成就好的人生,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逻辑。但如果这个因果关系不能大概率的达成,那一定是教育体制出了什么问题。现实环境下,很多普通人在寒窗十年之后,不得不面对拼爹的无助,面对潜规则的无知,就业期望变成了无奈和失望。这种信息的不对等,地位的不平衡,收入的不匹配,久而久之造成自由竞争精神的消退。不相信“教育改变命运”,直观上表达了公众对教育发展、教育公平的焦虑。
【口播】微博上早有这样一个段子:“十年前高考,算命的说我能飞黄腾达。十年后,我博士毕业,还是吊丝;没念大学的同学都高富帅了。我找到那算命的,骂他占卜不准。算命的只幽幽一句:‘知识改变命运。’如果,教育改革,教育公平在各省市不能达到一个基本平衡,教育与财富成就之间的道路将会变的更加复杂,在这条路上摸索着的普通人,还有多少人相信教育改变命运呢?
关键词:
分类名称:
中新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