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这首《错误》,60多年来,让“达达的马蹄”敲打着华语读者的心,并为之震动,也让郑愁予的名字成为镶嵌在中国新诗天空中一颗神秘而明亮的星。2015年12月,两岸诗会如期而至,耄耋之年的郑愁予在海南岛获颁年度“桂冠诗人”奖。在获奖的前一天,恰逢郑老的生日。刚满82岁的诗人依旧精神矍铄、声音洪亮,朗读诗作,侃侃而谈创作故事与心得。本期天涯来客,让我们跟随镜头,一起聆听诗人郑愁予回望人生路,一释“愁予”诗中“愁”。人类是过客,乡愁乃诗胆。
【郑愁予亲读诗作《错误》】
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主持人:今天呢,我们在海南岛,第四届两岸诗会我们迎来了世界华语诗坛著名的郑愁予先生,老先生刚才有跟我们说,他是抗战时期的儿童,内战时期的少年,然后他的青年在两岸之间应该是有个颠沛的故事,今天呢,我们想聊聊,是郑老的一生,他的“诗心”从哪里来?
《错误》源自郑愁予童年逃难经历
嘉宾:这首诗,其实它不只是这几行文字,它有层次的,这个是我之后,那么这么说青年时候是写诗的,那么其他的时间,在这之前呢,就是流离、流浪、逃难等等。那么我再回过头来谈这首诗。因为它可以表达许多的人想要知道的,这个诗集出版了,后来带到台湾去,里面我所表达的中心的内容,是人类的命运之中最不幸的事情,因为这是我亲自经历的逃难。
《错误》一诗源自郑愁予童年的逃难经历。抗战全面爆发时,郑愁予只有5岁,父亲从陆军大学受训后一毕业就到湖北抗战前线,调去襄阳张自忠的部队,他跟随着母亲经历过各种逃难,在这期间,母亲教他背诵诗词,乡愁的诗意便伴随了他一生。1948年12月,他来到江南的一个村落,那里唤起了他童年时期逃难的记忆,有关炮车、有关战马的马蹄声,他把这些冒出的经历艺术化,写成了《错误》,这首诗的原型就是他的母亲。
嘉宾:我们逃难到我二伯父家,他在山东峄县做警察局长,在这个地方,我们逃难去了,我一进城就看见一棵树,有红叶,我小时候在南京,离开南京的时候我去了莫愁湖,栖霞山看红叶、看枫叶,栖霞山看枫叶,我就指着那棵树“枫叶、枫叶”,我大声讲,后来他们说,那不是枫树,那是柿子树,哦,柿子树到了秋天也红。
主持人:就是山东的柿子树,南京的枫叶,都红了。
嘉宾:都红了,但是我不知道,我就不懂,我就以为所有红叶的名字叫枫叶,这是我记得的。从那个时候开始,那么就准备下一步(逃难)了。
嘉宾:其实这个诗的意象,主要的意象,“我打江南走过”,“江南”指的是南京,不是苏浙那一带,“莲花的开落”是从莫愁湖得来的,当我离开的时候,这个荷叶是绿的,还有莲蓬什么的,那个时候,不是像现在,我又回去了,这个意象就变成我的潜意识。这个逃难的整个的过程,我母亲也教了一些诗,简单的诗,主要都是闺怨诗。
嘉宾:这个是我的记忆很深刻的,在路上碰到了马车,马车是拉炮的,就是日本人把铁路炸断了,然后要走路,走到村子里面,就碰到这个马车,非常响的马拉炮的,这个车冲过去的声音,这个记忆在里面。这个我不知不觉地从潜意识里找到最强烈的印象就是“达达的马蹄”,“达达的马蹄”可徐缓,可很急速的这么一种声音。
嘉宾:后来呢,我从北京到南京,坐飞机,最后的那个军用飞机,撤到南京去,到了南京首先我要去的就是到莫愁湖,现在跟您说这个莫愁湖这个知道,我离开的时候我的大哥,我二伯父的儿子,拉着我的手啊,去莫愁湖看,那么去燕子矶,都去了。那莫愁湖我非常喜欢,那个时候不知道莫愁是什么意思,那个“愁”字在那里了,后来他们说这是一个女士的名字,有故事告诉我,我心里头就觉得,原来是这么一个,有历史性的一片湖水,这个也成为潜意识。您知道,像莫愁湖这个很多的荷花的地方,到那个冬天的季节,就是呈枯黄,很苍凉的。到那去以后,就像国民政府的战局一样了,到那个时候,节节败退,那种苍凉,这个老百姓心中的凄惶,那么家家户户那种黯然的景象,我都记在心里面。
郑愁予:人人都是“过客”、“归人”
嘉宾:我们说的这个,“归人”或者是“过客”,那么时时刻刻引起你,就是一种乡愁。这个乡愁,其实说是宇宙性的,在我的诗里头,意象相当多的是“流星”、“星空”,流星、陨星、陨石已经落在地上了,落在大地上了,说这是陨石,从天空掉下来,这个引起我乡愁。所以我觉得人类的生命,就像所有的生命一样的,在这个地球上。我们人类的生命是刹乎之间就过去了,在地球上。所以,“过客”或者是“归人”大家都可以想到,但是为什么叫“归人”,不叫“归动物”“归生物”呢?因为人是不同的,活过一次,就产生了这个,对这个你生活过的地方许多的回忆、眷恋等等。刚才您说的我们这代人的故事,也是这样子的。所以“过客”和“归人”这个之间引出最多感触的,而且用歌的形式,把它写出来的,那就是诗人。说一句话,可以简单地说,人人都是过客,在这个土地上,也人人都是归人,所以这是一个戏剧,是一种戏剧,这首诗本身 最后表现的戏剧性就是这两句,是这样子的。
在台湾诗坛郑愁予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他的诗表现技巧和手法是十足的现代的,可在诗的感情深处,则是深厚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不少人从郑愁予的诗中看到,有不少关于浪子生活和旅人生涯的描写,因而把他称为“浪子诗人”。对于这一点,郑愁予却不认同,他说影响他童年和青年时代的,更多的是传统的仁侠精神,这是他写诗主要的一种内涵,从头贯穿到底,没有变。郑愁予的诗歌创作是早年在大陆读书时起步的。从1947年在北京大学文学班校刊上发表《矿工》开始,他的诗篇就表现出一种对家国命运、芸芸众生的关怀。在这之后,关注社会和人的状况,讲究人道主义一直是郑愁予诗歌创作的一个重大内容,也让他的创作源泉永不枯竭。
郑愁予亲读诗作《旅程》
旅程
对我说 微温的夕阳 如
怀孕的妻的吻 在去年
我们穷过 在许多友人家借了宿
可是 总得有个巢才行
在明春雪溶后 香椿芽儿那么地
会短暂地被喜爱
而今年 我们沿着铁道走
靠许多电杆木休息
真像背标子
挤扬旗柱熬更
多想吃那复叶
而先 病虫害了的我们
在两个城市之间
夕阳又照着了 可是 妻 妻
被黄昏的列车辗死了……咳
就让那婴儿 像流星那么
胎殒罢 别惦着姓氏 与乎存嗣
反正 大荒年以后 还要谈战争
我不如仍去当佣兵
我不如仍去当佣兵
我曾夫过 父过 也几乎走到过
1965
郑愁予诗中的人道主义
嘉宾: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暑期,我在北京大学,红楼那个校园,沙滩儿,北京沙滩儿、红楼,在沙滩儿那个校区,那时候没现在的这个地方,参加了一个暑期文艺班,在那两个月,其实实际上没那么长的时间,那么我写了我的第一首诗,交给别人看,去评判的,就是这个诗,这首诗就是《矿工》。因为刚刚去过了门头沟的矿工去参观、去游玩,看见这个矿工的小孩,都是在,下学了就在这个矿的口的附近玩,在那个地方,我问他们你们怎么在这玩,那边不是有滑梯什么的你们怎么不去?我们等爸爸出来什么的,那个非常触动了我,我真正看到无产阶级了。农民不是无产阶级,根据马列主义,他们有生产工具。那么矿工是吧,小孩,忧心,从那么小的年龄就忧心,我也想到我小的时候就逃难,一路上看到伤兵哥哥流着血什么什么的。所以这个人道主义,和这个我整首诗送给老师,他们都觉得这写得太好了,相当的完整的,然后可以有发表什么什么的,给我个评语,他说,你的诗有两个表现,一个是人道主义,一个是形象思维。我不懂形象思维,因为那首诗的第一句是“你一生下来上帝在你的手上画了十字”,为什么有这么一个意象,原来那个是我生活之中。最鲜明的一个意象,我在英国的一个教会学校里,住读的教会学校里读书,那叫崇德学校,在崇文门内绒线胡同,它是新教的那是。所以脑子里想到的,十字架,第一行诗,第一个意向就是十字架,他说形象思维,说十字架就是矿工用的十字镐,所以你把这个十字架,和他的生命、和他的将来为人类牺牲,就是耶稣,牺牲,这个都联合在一起,这是形象思维,我想怎么来表现,我就想到了生命,我的生活之中最熟悉的这个十字架。这是开始,所以一开始的时候,我就不能够脱离这个关怀别人的,这是一直到现在仍然如此。
童年适逢抗战,颠沛流离的生活让郑愁予自小便饱尝乡愁滋味,也将人道主义的种子埋进心中。1949年冬天,少年郑愁予随父亲渡过海峡到达台湾。 1951年,他第一次以郑愁予为笔名,在《野风》杂志发表了诗作《老水手》,受到了台湾诗坛元老纪弦的赏识。1956年,郑愁予参与创立现代派诗社,成为台湾现代诗派的重要成员。
郑愁予:“愁”原来是诗胆
嘉宾:我对“愁”字有感觉,我很早就读古诗词,特别在宋词里面,你像这个李清照的词里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不是,这个“愁”,“愁”原来是诗胆,因为诗人总要掌握时间,表现时间,在西方,常常用“死亡”和“爱情”来表现,表现这个时间,这个“爱”,非常需要时间的时候,时间没有了,或者死亡来了,我们汉诗抓到了风花雪月,当初我不喜欢风花雪月,因为受鲁迅的影响,那后来我才知道,最伟大的诗篇都跟风花雪月有关系,包括我们海南的这个苏东坡,大诗人了他这是,也是风花雪月,处处都看到。这个莲花也是表现时间的一个因素,也是我当时的那个“愁”,“愁”那是后来,最早是《楚辞》了,我读《楚辞》的时候读到的,“愁予”的字,“目眇眇兮愁予”,后来读司马相如的诗,司马相如用了“愁予”,后来我发现在辛弃疾的词里面,把司马相如这个故事写在他的作品里,然后很明显的写在“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我姓郑,那个声音和这个“郑”字,那个“郑”字和“正愁余”,那当然它不是“正愁余”的那个“正”了。
主持人:刚刚好,它是刚刚好。
嘉宾:“愁予”我已经有印象,“愁”这个字一直用在诗里面,作为很主要的表现时间的,原来是诗人对时间的敏感,用“愁”这个字,这个字“秋”在上面,下面是“心”,很多人写诗的时候,很多诗人、词人写的时候也把“心”上“秋”什么什么的这些都写到里头,所以这个“愁”是这样的一个字。
郑愁予的诗歌气质
主持人:就是从《旷工》到《老水手》,这传承了这个您的心里头对于人的关怀、人道主义的情感。
嘉宾:从《老水手》又开始了,我的诗不脱离是因为我发现,这个诗人,他们的气质不同,所以诗是气质决定内容,内容决定形式,这是个老生常谈。那么我的气质我要追寻,我第一次追寻是大概五十岁,在纽约做一个演讲的时候,我提出来我的演讲的题目是,《我的无常观与诗俱来》,不是“与生”,“与诗俱来”。
主持人:生命无常的
嘉宾:生命无常,这个无常观在古代,尧帝、舜帝传给大禹,他们都是觉得生命就是不是很长的,要奉献的,因为这个两个人都是诗人,尧帝是写青云歌的,他们说是黄帝写的,即使是黄帝写的,尧帝把它接下来了,那么舜帝是写的南风歌,自己做了五弦琴,自己弹琴唱歌,就像现在的现代诗人一样的,弹着吉他,写写唱歌。
主持人:您找到了这个诗的最初的传统。
嘉宾:我对这个很感动,我发现了原来这些个人他有特别的气质,他生下来喜欢和人群在一起的,喜欢工作为他人致力的,有这种气质他们做了国家的领袖,然后他就禅位给下一代,他最后一句是说,我撩起来我的长袍子,离开了,非常的潇洒,这就是看到了生命的无常,他自己知道我的生命快要终结了,我要把我这个国家民族的责任交给年轻的有为的人。
嘉宾:那种情操成为一个诗的作者,所以我就找到了,这个是什么呢,一个名词,就是“性灵”,有这种性灵的诗人,他写出来的就是人道主义的东西。“性”是天性,这是从《中庸》《大学》这个书里找出来的,从《礼记》找的,“灵魂”的“灵”。
郑愁予最喜欢的一张照片
嘉宾:我最喜欢的一个照片,是我背着背包,而不是照我的脸,照的我的背包,我脸向着帷幕的一样的东西,在看起来,那么里面呢,隐约可以看到一个马槽,那个地方是耶稣基督降生的那个马槽,在那个地方,我站在那边背后照了相,照相的人我不认识,照完了相以后他把这个相片给我了,我非常珍视这个照片,我想我的背包里面就是我的乡愁。
82岁郑愁予,一生行过了长江,漂过了西江,渡过了海峡,飞过了大洋,在美国耶鲁大学教书多年,如今在金门大学研究闽南文化,书写海洋诗歌。从一个岛为了诗意来到另一个岛,已经畔海而居多年的郑愁予告诉中新社记者,如今在写海洋诗歌。在海南岛的第二夜,他写下一首《南海的蓝是古中国蓝》。诗中写道:南海的中国蓝是古南海的中国蓝/所有的波涌浪滚都绽开繁华亿万/历史的大浪漫岂仅是英雄的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