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解说】8月24日,第五届昆明泛亚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以下简称“民博会”)进入市民体验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绝活的高峰期,整个会展中心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三十位云南“滇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汇聚一堂,开门收徒。然而,这个极具民族特色的展馆却显得格外冷清。
记者在该展馆里看到,三十位有关云南各色民族民间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其手工艺绝活的简介被做成大海报挂在墙上,而他们中的部分真人便坐在展馆里现场展示手工艺。不时有三两个市民进入展馆看看他们所展示的产品,而关于他们的现场“献艺”则基本无人问津。
【解说】8月24日,第五届昆明泛亚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以下简称“民博会”)进入市民体验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绝活的高峰期,整个会展中心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三十位云南“滇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汇聚一堂,开门收徒。然而,这个极具民族特色的展馆却显得格外冷清。
记者在该展馆里看到,三十位有关云南各色民族民间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其手工艺绝活的简介被做成大海报挂在墙上,而他们中的部分真人便坐在展馆里现场展示手工艺。不时有三两个市民进入展馆看看他们所展示的产品,而关于他们的现场“献艺”则基本无人问津。
彩嵌工艺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冰已经在展馆里呆了两天,但几乎没有人来仔细观摩过他的制作,他说,出现这种问题很正常,因为做彩嵌需要长期的伏案低头,而现在大多数年轻人都无法静心,也吃不了苦。
【同期】(彩嵌工艺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陈冰):怎么说呢,只要是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它毕竟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保护它,就是怕它断了,因为这些平常看着可能很简单,但是你真正的要制作进去,要钻研进去的话实际上是很困难的,而现在大多数的人呢,一个是没这个毅力,没这个耐心,所以很多东西我们实际上是贵在一个坚持。
【解说】滇派风筝巨匠徐作坤对此次“滇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博会上公开招徒授艺“遇冷”,则另有看法。
【同期】(滇派风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徐作坤):年轻人他来学,要好长时间,他要有工资,但我没有工资发,不能饿着肚子来跟我学吧,他要是饿着肚子来跟我学得会,那技术就不值钱了。
需要手艺人耐得住寂寞,还要耐得住贫穷,没钱了不要想着赚钱去,想着赚钱就进不来这个(非遗)里面。
【解说】徐作坤认为刺绣、滇戏、彩扎、捏面人等等这些极具民族特色及充满老昆明味道的东西在现代商业化的冲击下,手艺和价值衔接不起来,得不到认可。 “遇冷”是必然,而如何在这种窘境中找出发展之路成为当前最值得考量的问题。
【同期】(滇派风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徐作坤):我们现在就想做好的品,做精品,越是精品越卖不掉,只能做大众化的,十来块钱,一二十块钱,普普通通的风筝,只要可以放,能放得起来就行了,那种(风筝)还有点市场,但是要把真正的传统手工艺发扬下去,那就难了。
【解说】云南民族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其他地方都属罕见。近年来,政府在对“滇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大扶持力度的同时。傣族慢轮制陶、彝族烟盒舞、藏族弦子舞、弥渡花灯等一批国家级名录以及斑铜制作技艺、乌铜走银制作技艺、苗族服饰制作技艺等云南特有的濒临消亡的省级保护名录也渐渐融入商业化的大潮中自谋生路。因而,如何让这些民族文化 “遗产”成为带动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的产业的同时,能很好地保护传承,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一大难题。
记者 和晓莹 杨华伟 昆明报道
分类名称:
CNS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