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在中国新闻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深入开展之际,中国新闻社、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31日在北京联合举办新闻文风改革暨“中新风格”学术研讨会,就新形势下如何改进新闻文风,提升对外传播能力展开讨论。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何亚非、中国记协党组书记翟惠生、国务院新闻办一局局长郭卫民、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党委副书记赵天晓出席活动并致辞。
在中国新闻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深入开展之际,中国新闻社、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31日在北京联合举办新闻文风改革暨“中新风格”学术研讨会,就新形势下如何改进新闻文风,提升对外传播能力展开讨论。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何亚非、中国记协党组书记翟惠生、国务院新闻办一局局长郭卫民、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党委副书记赵天晓出席活动并致辞。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 副主任 何亚非)希望中国新闻社进一步传承中新风格,大力弘扬中新精神,在对外宣传战线上努力凝聚世界华文媒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国声音的影响力、感染力和说服力,为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增强国际话语权营造更为积极、健康的国际舆论环境做出你们新的,更大贡献
【同期】(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党委副书记 赵天晓)中国新闻社成立于新中国建立之初,主要是面向海外华人华侨传播有关中国的信息,在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团结海外华人,传播中国文化,共同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解说】中新社社长刘北宪在致辞中说,中新社已经走过60年的征程,此番邀请众多学界泰斗和媒介领袖,就是希望结合新闻界“走转改”活动,对中新社在这60年里形成的“中新风格”做一个理论总结,以指导未来的发展道路。
【同期】(中新社社长 刘北宪)中国新闻社已经走过60年的征程,今天请来众多的学界泰斗、媒介领袖和我们一起做这样一次探讨,我相信今天大家的真知灼见一定会烛照我们未来的征程。
【解说】中新社总编辑章新新介绍说,作为以对外报道为主要业务的国家通讯社,“中新风格”集中表现为“短、平、快、活”的新闻文风,真实、客观、及时等专业操守,“官话民说、硬话软说、长话短说、空话不说”的传播方式等。
【解说】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十余所高校、《人民日报》、《长江日报》等多家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的负责人出席会议,从各自角度阐述了“走转改”,特别是新闻文风改革的重要意义,并对“中新风格”给予肯定,对中新社未来的发展提出期望。
【同期】(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副所长 唐绪军)值中新社成立60周年邀请了业界的老总们,学界的教授们一起来对中新风格进行研讨,其实其目的也就在于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把中新风格能够继续发扬下去
【同期】(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 潘堂林)中新风格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 我个人觉得是我们中国新闻传播事业 大家共同的追求 是更新闻的追求
【同期】(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 范东升)中新风格我觉得它主要有一种很特殊的理念 要面对读者 根据读者的需要 并且它是一个有国际视野的
(经济日报社 副总编辑 丁士)中新社的文风应该在新闻界都是有公认的 它的文风比较清新 比较实在 也比较活泼 应该说在这方面 改进文风 它是起着带头作用的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 喻国明)我觉得中国新闻社六十周年 对于在世界上扩大中国的影响力 来获得更多的交流 和话语地位 起着非常重要的 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 有了中新社 我们话语的层次就变得更加丰富 有一种对外传播的合唱的一种旋律 多个声部的这样一种感觉 也使我们中国的这种话语表现力 更加地丰厚 更加地圆满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教授 程曼丽)我觉得在文风改革的过程中 中新社形成的这些经验 应该好好地总结一下 然后能够更好地推广 发扬光大 我觉得这个对于我们整体的新闻文风的改革 包括走转改的实施 都是有实际效果的
【解说】中新社老领导诸有钧、郭招金、田惠明等也出席了当天的研讨会,并表示对中新社未来充满信心。
【解说】中国新闻社是由中国新闻界和侨界知名人士于1952年9月14日在北京发起成立的,是中国内地两家通讯社之一。今年九月,中新社将迎来60岁生日,此次会议的举办,意味着一系列的社庆活动拉开帷幕。
记者 罗海兵 马冠朴 康登淋 相玉祥
分类名称:
CNS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