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实况】(独居老人 周根弟)异口同声 笑口常开
【解说】6年前老伴去世后,75岁的周根弟成了一名独居老人。冬日午后,她正和数名年岁相当的老人在上海浦东潍坊源竹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内有说有笑。很难想象这个两手贴着脸颊、比划着“笑口常开”的老人,曾一度天天以泪洗面。
【同期】(独居老人 周根弟)我们两个人感情很好 看到我就看到他 07年5月30号老头子升天了 犹如当头一棒
(诸荣椿)我们老年人喝水 自己不能倒的 一定要服务人员给我们倒 为什么呢 怕我们烫伤 因为(我们)手脚不方便
(张宝珍)这个托老所很好 对我们老人真的很大的帮助 一顿中饭解决 我们人生当中就一顿中饭最重要
【解说】上海是中国大陆最早迈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约4人中就有1人是老年人,因后代多独生子女,“养儿防老”这一中国传统养老模式开始遭遇挑战。而尽管上海的敬老院等养老机构不断增加,不少老人仍选择在自己熟悉的家里终老一生。
【同期】(上海乐群社区服务社 副主任 吴芳) 事实上这些老人他们会进到敬老院之后 他会处在一个封闭性的环境里面 他不太能跟周围的人交流 然后他也会有一个很大的失能感 他会觉得我是比较无用 所以说我可能是被家人抛弃 所以我才进到(这里) 或者家人不愿意照顾我
【解说】于是,越来越多面向老年服务的社工机构在此间涌现。社工,这个原先在上海居民概念中十分陌生的名词,渐渐成为不少老人所共知的熟语。
成立于2003年的上海乐群社工服务社,是中国大陆第一家民间自主运作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老年人服务便属其重要业务内容。
【同期】(上海乐群社区服务社 副主任 吴芳)社工在这里面的角色是 首先他要评估这些老人的需要 他的需要的话不光是生理的 他会有心理的 还有他会有一些社交的需要 然后他会调用这样的一些资源 比如说我找一些活动的平台然后让这些老人去参加 整个的说其实社工的一个很大的功能就是 调动我们身边的资源来满足某一个特别的需求
【解说】“社工”一词发端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美德法等国为应对工业化、城市化等带来的社会问题,建立了社会工作制度,后为不少国家效仿,视其为促进城市融合的“润滑剂”。
上海的社工发展在内地居先,已有近20年的探索。近年来,上海越来越多的社区机构引入社工。
【同期】(上海民政局职业社会工作处副处长 曾群)持有社工资质的人员 上海是有1.4万 从事社会工作相关业务的 民办机构呢 我们初步的统计是115家 但是其中专业社工机构 目前是66家
【解说】去年2月份,上海浦东新区金杨新村街道委托上海公益社工师事务所建立“睦邻社”社区社工服务站,引入多名社工,以帮助外来务工者融入这座城市。
赵仁旺夫妻俩从安徽来上海打工已有6、7年了,他们11岁的儿子赵义生放了学就来这个社工服务站接受课业辅导。
【同期】(学生家长 赵仁旺)讲一句心里话 又不要钱的 所以我们孩子放学就往这边跑 本来我们孩子在上海学校读书就跟不上 一直跟不上 现在通过他们一段(时间)辅导 学校里面成绩一次比一次好 开家长会老师也表扬
【解说】“睦邻社”社工所做的,不仅是免费给这样的“流动儿童”补课,他们还通过调动各种资源,激励外来务工者参与社区服务、开展家庭关系辅导,以助力社区和谐。
在上海已渐成“潮”的这种社工模式,能否成为一种“中国新样本”,在整个中国社会服务领域“成气候”,似乎依然有待时日。
【同期】(上海浦东社会工作协会秘书长 国云丹)国内的社工发展是刚刚起步 别人没有这个理念 有的地方还真的把社区工作者当成社工
【解说】由于薪酬不高等因素,社工人才聚拢不易。乐群的吴芳估计,社工领域的流失率达20%至30%。面对仅够维持生活的薪酬,从事这行的人大多有颗公益的心。
【同期】(社工 张婕)做社工本来就是一个很清贫的职业我们自己能吃饱饭就好了 我是觉得自己在干一件自己愿意干的事情 而且很快乐
(实习社工 吴嘉宝)(我)所从事的这个行业的话 这是一个助人的行业 社工在我国也起步的比较晚 发育得还不是非常的完善 但是我想前景也是需要靠我们 一代一代的继续的努力
【解说】据介绍,在广东东莞,相关部门已聘请香港督导对当地社工“传、帮、带。”而在上海,也于2012年11月启动首期“专业社会工作高级人才培养计划”,55名社工入选参加。
记者郑莹莹 徐明睿 张亨伟上海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