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今年44岁的李宝琴是甘肃大山深处的一名普通乡村代课教师,从教二十多年的她依旧在甘肃通渭县的一所偏远乡村小学里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近日,中新社记者走访了甘肃定西市通渭县、平凉市静宁县等地,了解西部偏远山村代课教师的生存困境。
在通渭县什川乡王家湾村小学,从周一到周五,孩子们每天六节课中有一半以上是由代课教师李宝琴完成。她告诉记者,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自己出于对教师职业的崇敬而选择入校代课。
【解说】今年44岁的李宝琴是甘肃大山深处的一名普通乡村代课教师,从教二十多年的她依旧在甘肃通渭县的一所偏远乡村小学里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近日,中新社记者走访了甘肃定西市通渭县、平凉市静宁县等地,了解西部偏远山村代课教师的生存困境。
在通渭县什川乡王家湾村小学,从周一到周五,孩子们每天六节课中有一半以上是由代课教师李宝琴完成。她告诉记者,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自己出于对教师职业的崇敬而选择入校代课。
【同期】(甘肃通渭县什川乡王家湾村小学 教师 李宝琴)当时我们高中毕业以后,由于学校里面教师少,我们上了高中的。他们就在附近的学校里面(任教),这些老师就说能不能把我们招进去?代一些课。结果招了进去以后,开始那第一学期,就是从教育局,他们给我们弄了一些手续,我们就接着继续(任教)。
【解说】代课教师,指没有事业编制的临时教师。他们虽然无法享受与正式在编教师的工资待遇、社会保险、职称评定等任何待遇,却在特定历史阶段发挥着积极作用,特别是在中国西部地区和偏远农村为维系义务教育承担着历史责任。
对高中毕业的李宝琴而言,她原本有机会通过考试使得“代课教师”的身份得以转正。但面对“经济窘迫、身体每况愈下、记忆力越来越差”等多重因素制约,如今的她已无法取得真正的教师“身份”。
【同期】(甘肃通渭县什川乡王家湾村小学 教师 李宝琴)人家有能力的都考着呢,再由于没有能力的,比如说经济上、家庭情况各个方面(的因素),我就是一个(例子)。我由于,第一经济情况,第二由于我身体不好,所以我就从来(没有考),人家正在自考的那一段,我就没有这个机会。
【解说】如今,李宝琴每月约有一千元人民币的收入,尽管不足公办教师月收入的三分之一。但是她告诉记者,她热爱教师的工作。对她而言,教师这份职业就是一种奉献。
【同期】(甘肃通渭县什川乡王家湾村小学 教师 李宝琴)有的人就说,这样的话待遇太低了,有的就不愿意。可是我们就说了,待遇低咱们慢慢可以(调动),这是一种奉献嘛。我们就是这样凭着(这种坚持)。刚开始的时候是45元一个月,我们就说少就少嘛,人活着一辈子不是只为了金钱嘛。
【解说】根据本世纪初中国清退代课人员的政策,甘肃当时按照“谁聘用、谁清退、谁补助”的政策,在全省范围内对不具备教师资格、无法胜任教学工作的代课人员予以辞退,并给予合理的补偿。据甘肃省教育厅统计,目前甘肃境内代课教师仍有8544人,由于多种因素,代课教师仍然面临着“难告别”的现状。
在甘肃平凉市静宁县的一所村级小学里,年近五旬的王海彦和妻子王芳萍同样在山村小学里坚守了近30年。如今,他们每人拿着540元的月收入承担着农村孩子们启蒙教育的重任。
在外出务工盛行的甘肃农村,与 “淘金潮”相比,王海彦夫妇的坚守并不怎么受当地村民理解。王芳萍说,虽然收入微薄,但是这份工作却带给了她精神上的充实。
【同期】(甘肃静宁县界石铺镇上河小学 教师 王芳萍)反正我念书的时候,我就看着那些老师,什么都晓得。崇拜老师得很,什么他都知道,后来我就想当个老师多好。像有些人打工回来说他们一天挣200,一天挣400.我一个月才挣540块钱,我觉得心里就是有些不平衡。但细一想也没有什么,钱是没有人家拿的多,但是精神上充实着呢。
【解说】作为中国西部贫困省份的甘肃,在公派教师极度短缺的历史时期,代课老师曾作为乡村教育的“主力军”,为无数农村孩子走出大山而默默奉献。时至今日,他们依然各自为眼下或者晚年旳生计所担忧。
记者 信江 甘肃通渭报道
关键词:
分类名称:
CNS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