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彝族刺绣、藏族木碗、景颇族织锦……6月17日,正在昆明举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展”上,2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昆明市中心翠湖公园摆起“文化长龙”,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展演,让非遗走进民众。
【解说】在现场记者看到,无论是雕刻塑作、金属锻造、织锦刺绣,亦或是云南花灯小调等民间歌舞,都受到了市民的欢迎。65岁的云南禄丰皮影制作技艺传承人额家寿告诉记者,他13岁开始跟随父亲学艺,50多年来,一直保持着传统的禄丰皮影制作技艺。
【解说】彝族刺绣、藏族木碗、景颇族织锦……6月17日,正在昆明举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展”上,2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昆明市中心翠湖公园摆起“文化长龙”,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展演,让非遗走进民众。
【解说】在现场记者看到,无论是雕刻塑作、金属锻造、织锦刺绣,亦或是云南花灯小调等民间歌舞,都受到了市民的欢迎。65岁的云南禄丰皮影制作技艺传承人额家寿告诉记者,他13岁开始跟随父亲学艺,50多年来,一直保持着传统的禄丰皮影制作技艺。
【同期】(云南禄丰皮影制作技艺传承人 额家寿)制作皮影用牛皮,牛皮放下水泡开以后,敲到,敲打到(牛皮)差不多软肋,然后拔毛,拔毛以后再照葫芦画瓢,你知道葫芦画瓢的意思,先在牛皮上画好之后,再雕刻出来。
【解说】额家寿说,禄丰皮影源于中原内地,元末明初时传入云南禄丰,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作为第九代传承人,额家寿接手皮影的50多年里,一直想找到合适的接班人,但未能如愿,禄丰皮影也面临着失传的困境。
【同期】(云南禄丰皮影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 额家寿)我的想法传给我的姑娘(女儿)儿子还算不够,可是去哪里找几个徒弟学徒来跟我学(皮影),我找不到,我这么个年纪了,60多岁了,我不愿意把我的艺术带到土中去
【解说】非遗传承人是古老传统技艺最后的守护者,但在市场化的今天,制作周期长、市场前景差让“非遗”与年轻人渐行渐远。藏族木碗制作技艺传承人鲁茸卓玛说,制作木婉需要打磨、上漆、贴银箔等工序,一个月最多只能做出一两只木碗,这在年轻人看来是很不可思议的事情。
【同期】(云南藏族木碗制作技艺州级传承人 鲁茸卓玛)做一个糌粑盒是20多天,20多天做一个碗,一个糌粑盒子
【解说】展演当天,鲁茸卓玛的女儿格桑拉追也来到现场,给过往的游客讲解木碗的技艺流程。在她看来,年轻人学艺,最重要的是要有恒心和坚持。
【同期】(鲁茸卓玛的女儿 格桑拉追)年轻人做(非遗)这一块,我觉得最重要还是要坚持,持之以恒,不然有的刚开始画了很难坚持下来就会放弃这一块,所以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恒心
【解说】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最为富集的省份。截至目前,云南省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99项,国家级非遗名录代表性传承人69人,省级非遗名录代表性传承人824人。但随着传承人的老去,古老的传统技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
【同期】(云南省文化厅非遗处副处长 董艳玲)因为很多传统技艺,如果他仅仅靠这个传统技艺维持生计的话很艰难,所以说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学,认为学了这个技艺不能改变今后的生活状况,人才的匮乏,就后继无人,有的传统技艺就濒临着消失灭绝的危险。
【解说】目前,云南已有迪庆、大理两个国家级生态保护实验区,“傣族剪纸”、“藏族史诗《格萨尔》”两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董艳玲表示,举办非遗展演,让民众知晓非遗,了解非遗,人人参与才是对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与传承。
杨华伟 陆亚丽昆明报道
关键词:云南 非遗
分类名称:
CNS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