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十几年的时间,汇聚了内地与香港两、三代科学家的不懈努力,香港中文大学大豆研究中心主任、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林汉明带领研究团队,从野生大豆的基因图谱中成功发现并复制了一个主要的耐盐基因,向大量培植优质耐盐大豆的目标迈进了一大步。7月22日,在香港中文大学,林汉明向记者展示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据介绍,大豆几千年前原产于中国,后来流传到外国大量种植,结果目前,中国七成的大豆都是从美国等国家进口,只有不到三成的大豆产自本国。林汉明的研究项目名叫“大豆回家”,其中的寓意非常明确。
【解说】十几年的时间,汇聚了内地与香港两、三代科学家的不懈努力,香港中文大学大豆研究中心主任、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林汉明带领研究团队,从野生大豆的基因图谱中成功发现并复制了一个主要的耐盐基因,向大量培植优质耐盐大豆的目标迈进了一大步。7月22日,在香港中文大学,林汉明向记者展示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据介绍,大豆几千年前原产于中国,后来流传到外国大量种植,结果目前,中国七成的大豆都是从美国等国家进口,只有不到三成的大豆产自本国。林汉明的研究项目名叫“大豆回家”,其中的寓意非常明确。
【同期声】(香港中文大学大豆研究中心主任 林汉明 )
我觉得,买回来的,就不是回到自己家的。我这个题目叫大豆回家,是希望我们在自己国家的土地上可以做到更好的科研,以及生产更好的大豆,才是真正把大豆带回家。
【解说】林汉明告诉记者,中国的盐土面积约为一亿公顷,占全球10%。而大豆长期在人工筛选下,失去了一定的耐逆能力。对提高大豆的耐盐性改良而言,具有较好耐盐性的野生大豆,是非常好的遗传资源。目前,林汉明正与内地相关科研机构合作,以非基因改造的方法,将耐盐的野生大豆W05,与对盐比较敏感的栽培大豆C08进行育种改良,培育适合中国盐碱地种植的耐盐大豆。
【解说】1998年,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林汉明在中国工程院院士范云六的引荐下,结识了已经快要退休的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邵桂花。当时林汉明从国外回来,希望可以将自己的植物学研究方法应用于中国的农业。
【同期声】(香港中文大学大豆研究中心主任 林汉明 )
当她在这个年纪,而且不是很足够的仪器设施,不可能完成找到耐盐基因这个项目,她觉得很遗憾。我就说,如果你相信我,让我们来完成。
【解说】在此后长期的合作中,林汉明取得了邵桂花的信任,成为忘年之交。邵桂花将大豆种植,什么是耐盐这些书本上没有的田间知识,毫无保留地向林汉明和他的学生们分享。7月10日,林汉明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刊登于《自然通讯》杂志,该期刊在跨学科科学界的影响力仅次于《自然》与《科学》。林汉明说,他去北京向邵桂花汇报了最新的科研进展之后,年迈的邵桂花虽然行动不便,还是坚持请他们吃饺子,作为庆祝。
【同期声】(香港中文大学大豆研究中心主任 林汉明 )
她来的时候,停了十几次,因为她身体不好要停下来休息,要舒缓腰部的痛楚,都坚持到。就好象她做大豆一样,坚持要下楼,一直去到餐馆,一直到和我们吃完这顿饺子。然后她自己回家。我当时觉得好感动。
记者 吴冠雄 朱赫 香港报道
关键词:
分类名称:
CNS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