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2日 星期二

国新办就中国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10月15日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赤飚和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中国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分享到:
图文滚动

刷新

  • 中新网报道
    2024-10-14 16:29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10月15日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赤飚和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中国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 中新网报道
    2024-10-15 10:07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邢慧娜: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的发布会我们邀请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赤飚先生,请他向大家介绍《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司长杨小宇先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任务局局长朱俊强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先生。
    现在,请丁赤飚先生作介绍。
  • 中新网报道
    2024-10-15 10:18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丁赤飚:
    各位记者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很高兴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今天,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在这里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以下简称“规划”)。
    大家都知道,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空间科学进入了创新发展的“快车道”。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必须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的要求,根据相关工作部署,由中国科学院牵头,制定了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空间科学任务部署、开展空间科学研究的依据。
    首先,我介绍一下规划的编制过程,我国空间科学发展规划贯彻坚持四个面向,坚持统筹协同,坚持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
    可以说,规划编制凝聚了全国空间科学领域广大专家学者的智慧。来自科研院所、高校和行业部门等相关领域的50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了规划编制。历时2年多,在广泛征求和吸纳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形成了首个国家空间科学规划。
    下面,我重点介绍一下规划的主要内容。
    首先,规划明确了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的目标。
    总目标是:梯次布局和论证实施国家空间科学任务,统筹和强化任务驱动的基础研究,打造空间科学高水平人才队伍,不断取得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原创成果,实现空间科学高质量发展,跻身国际前列,成为空间科学强国。
    其次,规划提出了我国有望取得突破的5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
    主题1“极端宇宙”。主要是探索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揭示极端宇宙条件下的物理规律。该主题下的优先发展方向包括:暗物质与极端宇宙、宇宙起源与演化、宇宙重子物质探测。
    主题2“时空涟漪”。主要是探测中低频引力波、原初引力波,揭示引力与时空本质。该主题下的优先发展方向是空间引力波探测。
    主题3“日地全景”。主要是探索地球、太阳和日球层,揭示日地复杂系统、太阳与太阳系整体联系的物理过程与规律。该主题下的优先发展方向包括:地球循环系统、地月综合观测、空间天气探测、太阳立体探测、外日球层探测。
    主题4“宜居行星”。主要是探索太阳系天体和系外行星的宜居性,开展地外生命探寻。该主题下的优先发展方向包括:可持续发展、太阳系考古、行星圈层刻画、地外生命探寻、系外行星探测。
    主题5“太空格物”。主要是揭示太空条件下的物质运动和生命活动规律,深化对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等基础物理的认知。该主题下的优先发展方向包括:微重力科学、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空间生命科学等。
    再就是,规划提出了至2050年我国空间科学发展路线图。
    第一阶段,至2027年,运营中国空间站,实施载人月球探测、探月工程四期与行星探测工程,论证立项5~8项空间科学卫星任务,形成若干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
    第二阶段,2028—2035年,继续运营中国空间站,论证实施载人月球探测、国际月球科研站等科学任务,论证实施约15项空间科学卫星任务,取得位居世界前列的原创成果。
    第三阶段,2036—2050年,论证实施30余项空间科学任务,重要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最后,为了保障规划的实施,我们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进一步强化组织实施,保障财政投入,夯实基础能力,深化国际合作,加强科学普及,持续推动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有力支撑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建设。
    我先介绍这些内容,我们几位发布人非常愿意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谢谢大家。
  • 中新网报道
    2024-10-15 10:18
    邢慧娜:
    现在欢迎大家举手提问,提问之前请先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 中新网报道
    2024-10-15 10:28
    红星新闻记者:
    近年来,我国成功发射了多个空间科学卫星,如“悟空”“墨子”“慧眼”等,这些科学卫星的发射对中国在空间科学领域的研究有哪些具体的推动作用?取得了什么样的科学成果?目前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水平?谢谢。
  • 中新网报道
    2024-10-15 10:28
    丁赤飚: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想请王赤院士来回答。
  • 中新网报道
    2024-10-15 10:29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 王赤: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社会和公众都非常关注。
    我国航天经过60多年的发展,空间科学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弱到强,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世纪初,我们发射了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卫星——“双星计划”,初步形成了以“悟空”“墨子”等为代表的我国空间科学卫星系列,载人航天工程开展了大量空间科学和应用的实验,月球和行星探测工程实现了科学、技术、工程的融合发展。
    随着这些任务的实施,推动我国空间科学进入了创新发展的“快车道”,我国也逐步建立了空间科学的学科体系,建成了一批空间科学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建成了一批空间科学任务的总体单位,具备了实施空间科学任务雄厚的技术实力和保障能力,形成了高水平的空间科学人才队伍,取得了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学成果。
    当前,我国空间科学的原创成果开始呈现出多点突破的态势。“悟空”号开展暗物质粒子探测、“墨子”号首次开展空间尺度的量子科学实验,“慧眼”是我国首个空间X射线天文望远镜,“羲和”“夸父”竞相逐日;嫦娥六号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天问一号开启我国火星探测的序幕;中国空间站建成我国首个太空实验室。
    通过这些任务的实施,极大推动了我国科学家在暗物质粒子探测、量子力学检验、高能天体物理实验、太阳“一磁两暴”观测、高能时域天文观测、月球形成与演化、火星环境与地质构造、空间环境下的物质运动规律和生命活动规律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科学研究进展和成果,深化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也标志着我国正在走近世界空间科学舞台的中央。
    然而与世界航天强国相比,我国空间科学卫星数量较少,产出的重大标志性成果还不够多,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我们有信心、有能力迎头赶上,在取得现有成绩的基础上,再接再厉,乘势而上。努力实现规划制定的“三步走”战略目标,也就是在2027年我国空间科学将进入第一方阵,2035年重点方向跻身国际前列,2050年在重要领域国际领先,成为世界空间科学强国。谢谢。
  • 中新网报道
    2024-10-15 10:29
    凤凰卫视记者:
    我关心的是深空探测领域,尤其是月球探测和行星探测这两个领域,大家的关注度是非常高的,想问未来在这两个方面还有哪些部署、规划和设想?谢谢。
  • 中新网报道
    2024-10-15 10:30
    丁赤飚:
    谢谢,这个问题请杨小宇先生来回答。
  • 中新网报道
    2024-10-15 10:30
    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司长 杨小宇:
    在月球探测方面,未来我们国家还将发射嫦娥七号、嫦娥八号,嫦娥七号要对月球的南极环境和资源进行探测,嫦娥八号将开展月球资源就位利用的技术验证。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会构成我们正在论证的月球科研站基本型。两者还会联合对月球内部结构进行多物理场的综合探测。正在论证中的国际月球科研站将持续开展科学探测研究、资源开发利用,包括一些前沿技术验证,是多学科、多目标、大规模的科技活动。
    在行星探测方面,未来我们会发射天问二号、天问三号、天问四号。天问二号对小行星进行采样返回,首先对小行星进行环绕综合探测,然后采样返回,对小行星的演化和太阳系的早期历史进行研究。天问三号将进行火星采样返回,就像月球探测一样,对火星的环境进行探测。还将发射天问四号,对木星和木星的卫星进行研究,对木星的空间和内部结构进行探测,揭示它的奥秘。谢谢!
  • 中新网报道
    2024-10-15 10:44
    新黄河客户端记者:
    我比较关注空间科学发展对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请问未来如何进一步促进空间科学的研究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谢谢。
  • 中新网报道
    2024-10-15 11:28
    丁赤飚:
    谢谢,这个问题请朱俊强院士来回答。
  • 中新网报道
    2024-10-15 11:28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任务局局长 朱俊强:
    首先感谢记者的关注和提问。空间科学就是对人类认知极限的一种延伸。对这种未知元素的探索,肯定会带动各种探测手段的进步,比如对传感器、精密的光学仪器、高性能的探测器的带动作用能极大促进技术的进步。通过这些技术进步,为整个航天探测活动培育新技术,这也可能引发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助推生产力发展。
    怎么样把这些成果用好,真正服务于国民经济活动?我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跨学科大联合。对这些已经拿到的成果进行深度挖掘,找到更多成果,这需要大家的通力合作。
    第二,需要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一起合作,真正推动这些成果的应用转化,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找到它们的落脚点。
    第三,需要政策支持以及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共同形成合力,推动资本市场关注科技成果转化。
    第四,还要关注宣传、成果推广,整个空间科学的深度、难度还很大,要做好宣传推广工作,让更多的投资者和企业了解这些成果、认识这些成果,这样才能真正服务于社会。
    最后,还要关注知识产权的保护,营造良好的成果转移转化环境。
    总体来说,成果的推广应用肯定依赖企业、政府、科研院所和高校之间的通力合作,来共同推动这些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利用。谢谢。
  • 中新网报道
    2024-10-15 11:29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嫦娥六号任务转入科学研究阶段已经有三个多月,外界也十分关心这次带回来的月背样品,请问嫦娥五号、嫦娥六号在样品研究方面有什么进展?谢谢。
  • 中新网报道
    2024-10-15 11:30
    杨小宇:
    好,谢谢您的提问。6月25日,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带回了1935.3克的背面样品,这也是人类首次从月球背面带回的月球样品。目前,科学家正在对这些月球样品进行整理,初步的物理、化学成分和结构的探测已经完成。在这里也发现了大量的信息,比如说月球早期演化和月球背面火山活动的信息,也包含了记录采样点火山活动历史的玄武岩,还包括来自其他区域的一些非玄武岩物质。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国家的月球样品分发政策,开展后续研究工作。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从月球取回了1731克月壤样品,这是人类迄今为止拿到的最年轻的月球样品。几年来,国家航天局向国内的131家科研机构,分发了7批、共80克的月球样品供科学研究。国内的科学家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绩,发布了上百篇高水平论文。这里也有很多很重要也很有趣的发现和成果。比如说,我们测定了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的玄武岩的形成年龄在20亿年左右,这个发现实际上把月球岩浆活动的结束时间推迟了约8亿年。进一步研究也发现,在1.2亿年前月球还是有火山活动的。再比如,我们发现月球变冷的速度比我们原来认识的要慢得多,研究也表明,维持月球长期火山活动的并非是来自月幔中富含的克里普岩,排除了嫦娥五号着陆区月海玄武岩初始岩浆熔融热源来自于放射性生热元素的假说。我们还估算出了嫦娥五号月球样品月幔源区每克岩石的水含量为1—5微克,表明玄武岩的源区非常“干”,与阿波罗样品研究的结果相比,这是水含量最低的月幔物质,这一发现也推翻了在“月幔初期熔融时,因水含量高而熔点低,因此具有长时间岩浆活动”这一传统理论观点。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也发现了一种新的矿物,我们命名为“嫦娥石”,这是人类在月球上发现的第六种新的矿物质。
    诸如此类的成绩还有很多。谢谢大家!
  • 中新网报道
    2024-10-15 11:30
    总台央视记者:
    我们国家探索浩瀚宇宙,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今天这次发布规划,对于我们加快建设航天强国和科技强国有什么重要的意义?谢谢。
  • 中新网报道
    2024-10-15 11:31
    丁赤飚:
    好,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我想,这个意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讲:
    第一,空间科学是航天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大家都知道,航天活动从大的方面来分类,可以包括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三个方面,这三方面相互需求、相互支撑,联系非常紧密。
    这其中,空间科学是基础、是前沿。它在探索宇宙奥秘、拓展人类认知边界的同时,也有力带动了空间技术的发展。这里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我们对宇宙深处成像的极限探测需求,我们现在看到宇宙的深处已经达到了140亿年,牵引了超高分辨率光学望远镜相关技术的突破,这才有了1990年发射的哈勃空间望远镜和2021年发射的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还有一个例子,空间科学对日地关系的研究,可以为导航应用提供精确的电离层预报,从而大幅度提高导航的精度。
    第二,我国空间科学研究总体上还处在起步阶段,是建设航天强国道路上必须补齐的短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致力于不断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的全面发展。
    当前,我国空间技术已取得了重大突破,部分领域位居世界前列;以通信、导航、遥感卫星等为代表的空间应用蓬勃发展,在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相比较而言,我们空间科学卫星的数量还比较少,产出的重大标志性成果还不够多,与世界航天强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第三,制定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有助于我国空间科学工作进一步锚定目标、统筹力量。
    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世界航天强国就开始制定国家层面的空间科学规划。今天发布的规划,是我国首个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将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开展空间科学研究的依据,将有助于我国进一步统筹国内相关科研力量、凝练部署重大科技任务、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从而使我国在有基础、有优势的领域尽早取得世界级的重大科学成果,为拓展人类知识体系和推动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谢谢。
  • 中新网报道
    2024-10-15 11:32
    封面新闻记者:
    请问未来十年,载人航天部署和规划了哪些科学任务?特别是在载人登月阶段,除了将中国航天员送上月球之外,在科学研究方面还有什么具体的安排?谢谢。
  • 中新网报道
    2024-10-15 11:32
    丁赤飚:
    好,谢谢,这个问题请林西强先生来回答。
  • 中新网报道
    2024-10-15 11:33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 林西强:
    感谢您对载人航天未来科学安排的关注。未来十年,中国空间站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聚焦空间生命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学、空间天文与地球科学以及空间新技术这四大研究领域,我们安排了32个研究主题,准备滚动实施上千项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希望通过这些研究项目获取重大科学发现、突破关键技术并不断推进成果转化,获取应用效益。
    我们围绕空间天文重大前沿问题,将发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2米口径巡天空间望远镜,目前已经在北京、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了相应的科学中心,部署了7个研究方向、24个研究项目,有望在宇宙学、星系科学、银河系、太阳系天体、暂现源等方面取得重要的科学突破。
    下一步,我们还要实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载人月球探测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彰显大国担当的战略实践。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我们就是要发挥好航天员在月面开展探测活动的独特优势,将为我国探索地外天体提供更为广阔的历史机遇。我们将统筹利用首次载人登月前的飞行试验以及载人登月的任务机会,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目前我们初步规划了月球科学、月基科学和资源勘查利用3个领域9大方向的科学目标。
    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发布恰逢其时,后续我们将以这个规划为指导,进一步聚焦关键核心问题,强化科学目标与载人航天工程任务的有机融合和衔接,为航天强国建设、为空间科学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谢谢!
  • 加载更多

相关直播
相关新闻
边看边聊
收藏文章
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是否删除
取消
确定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评论内容为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雷电竞下载官网 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