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5 10:18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丁赤飚:
各位记者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很高兴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今天,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在这里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以下简称“规划”)。
大家都知道,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空间科学进入了创新发展的“快车道”。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必须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的要求,根据相关工作部署,由中国科学院牵头,制定了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空间科学任务部署、开展空间科学研究的依据。
首先,我介绍一下规划的编制过程,我国空间科学发展规划贯彻坚持四个面向,坚持统筹协同,坚持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
可以说,规划编制凝聚了全国空间科学领域广大专家学者的智慧。来自科研院所、高校和行业部门等相关领域的50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了规划编制。历时2年多,在广泛征求和吸纳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形成了首个国家空间科学规划。
下面,我重点介绍一下规划的主要内容。
首先,规划明确了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的目标。
总目标是:梯次布局和论证实施国家空间科学任务,统筹和强化任务驱动的基础研究,打造空间科学高水平人才队伍,不断取得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原创成果,实现空间科学高质量发展,跻身国际前列,成为空间科学强国。
其次,规划提出了我国有望取得突破的5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
主题1“极端宇宙”。主要是探索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揭示极端宇宙条件下的物理规律。该主题下的优先发展方向包括:暗物质与极端宇宙、宇宙起源与演化、宇宙重子物质探测。
主题2“时空涟漪”。主要是探测中低频引力波、原初引力波,揭示引力与时空本质。该主题下的优先发展方向是空间引力波探测。
主题3“日地全景”。主要是探索地球、太阳和日球层,揭示日地复杂系统、太阳与太阳系整体联系的物理过程与规律。该主题下的优先发展方向包括:地球循环系统、地月综合观测、空间天气探测、太阳立体探测、外日球层探测。
主题4“宜居行星”。主要是探索太阳系天体和系外行星的宜居性,开展地外生命探寻。该主题下的优先发展方向包括:可持续发展、太阳系考古、行星圈层刻画、地外生命探寻、系外行星探测。
主题5“太空格物”。主要是揭示太空条件下的物质运动和生命活动规律,深化对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等基础物理的认知。该主题下的优先发展方向包括:微重力科学、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空间生命科学等。
再就是,规划提出了至2050年我国空间科学发展路线图。
第一阶段,至2027年,运营中国空间站,实施载人月球探测、探月工程四期与行星探测工程,论证立项5~8项空间科学卫星任务,形成若干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
第二阶段,2028—2035年,继续运营中国空间站,论证实施载人月球探测、国际月球科研站等科学任务,论证实施约15项空间科学卫星任务,取得位居世界前列的原创成果。
第三阶段,2036—2050年,论证实施30余项空间科学任务,重要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最后,为了保障规划的实施,我们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进一步强化组织实施,保障财政投入,夯实基础能力,深化国际合作,加强科学普及,持续推动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有力支撑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建设。
我先介绍这些内容,我们几位发布人非常愿意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