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证券频道

长安汽车增发募资40亿元获批 欲进国内汽车"三甲"

2010年11月16日 09:12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在去年整合中航旗下汽车业务而成功跻身国内四大汽车集团之后,长安汽车今年相继作出投建三大研发基地、建设合肥工厂、联手PSA成立合资公司等动作。眼下,长安汽车的整合终于指向了资金层面。

  11月8日,长安汽车发布公告称,该公司公开增发A股募集资金方案已经通过证监会审核,预计募资规模不超过40亿元。至此,新长安在研发、生产、产品、品牌、融资方面全面发力,“大长安”图景初见雏形。

  长安汽车董事长徐留平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长安将通过产品和品牌战略的调整整合集团资源,长安集团将通过换标,把长安汽车的技术和产品统一起来,实现2020年汽车产量600万辆、进入世界一流车企行列的“宏伟目标”。

  分析人士指出,长安汽车近两年动作频频并成功跻身国内四大汽车集团,亟需通过融资来支撑既有或即将上马的项目,从而挤进国内汽车集团“三甲”。

  募投项目前景看好

  11月8日,长安汽车公告称,长安汽车增发募资不超过40亿元获证监会有条件通过。所募资金将用于长安汽车生产线扩能技术改造项目、小排量发动机产业升级项目、自主研发能力建设项目。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本次长安汽车募资主要是为了弥补今年投资项目所需要的资金。其中,长安汽车合肥基地投资总额达到30亿元,深圳、合肥、北京等多个基地的预计投资额度共高达200亿元以上。

  据了解,此次募集到的资金在具体用途方面,生产线扩能技术改造项目主要用于生产F202等微型客车,项目达产后每年可生产上述微型客车合计22万辆。小排量发动机项目主要用于增强CB、CC系列发动机的综合生产能力,达产后每年可新增CC系列发动机综合生产能力12万台、CB系列发动机综合生产能力30万台。自主研发项目主要用于S5/P5级设计开发能力及相关辅助设施的建设。

  上述三个项目完全达产后,公司预计每年将新增营业收入150亿元以上、新增利润总额6亿元以上,同时自主研发能力也将得到极大的提升。

  然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10月国内汽车产销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1~10月,国内汽车销量前5名的汽车企业依次是:上汽、东风、一汽、长安和北汽,分别销售295.39万辆、221.20万辆、207.26万辆、192.20万辆和122.07万辆。

  四大集团中,长安成了唯一销量没有超过200万辆的汽车企业,这让长安倍感压力。而募集资金,冲击更高的销量目标,成为长安下一阶段的战略重点。

  目前,长安旗下自主品牌的销量位居前列,而与PSA联手生产中高端乘用车产品的市场前景也颇被看好。

  增强哈飞、昌河控制权?

  在提及对原中航旗下企业哈飞和昌河的整合问题时,徐留平仅模糊地表示“正在顺利推进”,对于具体整合方案以及哈飞、昌河品牌的存续、未来发展等问题并没有过多提及。

  2009年长安重组中航汽车是业内可以与吉利收购沃尔沃比肩的重大行业事件,其重要意义之一是帮助长安汽车成功跻身国内四大汽车集团,与相关主管部门打造几个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的策略相符。然而长安掌舵中航旗下哈飞、昌河汽车已有一年之久,这两大微车品牌的未来走向亦备受媒体关注。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随着长安整合原中航业务的深入推进,对哈飞、昌河的管控权也进一步收紧,并且利用昌河和哈飞原有的生产基地生产长安牌微车。

  长安汽车在今年年初的公告中提到,公司拟将独占许可使用的商标许可给江西昌河、昌河铃木和合肥昌河使用。许可使用商标的范围仅限于微型汽车,并仅限国内使用,许可使用期限为今年1月1日到明年12月31日;哈飞基地也随后被爆出将生产长安微客的消息。

  此外,在长安品牌战略发布会上,长安汽车管理层对于哈飞、昌河未来的品牌走向即具体整合措施并没有详细表述,以至于出现了有媒体作出了哈飞、昌河品牌将逐渐淡出的判断。

  哈飞、昌河内部人士也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长安汽车集团对于旗下这两家公司的预算成本控制也在愈加收紧,意在进一步加强对其控制权。

  长安汽车方面对此的回应是,长安在商用车领域将保持长安、昌河、哈飞三大商用车品牌并存的局面,哈飞和昌河也将进行有关品牌战略的发布。

  长安募集资金拟投入项目

  ◎汽车生产线扩能技术改造项目总投资:16.42亿元效益(第六年):营收113.14亿元;利润总额3.40亿元◎小排量发动机产业升级项目总投资:21.4亿元效益(第五年):营收40.35亿元;利润总额2.62亿元◎自主研发能力建设项目总投资:5.9亿元效益:无法单独核算

  每经记者 陈喆 发自北京

参与互动(0)
【编辑:贾亦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