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思考
中国创业板不长“苹果”?
经历10年怀胎,中国的创业板市场在2009年横空出世。2010年,从1月8日第三批登陆创业板的6家公司开始算起,到如今已不知多少批,但总数是清晰的,超过了150家。一年中,埋下的资本种子开始逐渐显露形态。
最高发行价屡破新高
“碧水源怎么样?100多块,能买不?”由于创业板公司股票动辄上百,记者经常被人问这样的问题。
这一年,“创业板最高发行价”的名头在一年之内三易其主。先有为电信运营商提供网络服务的技术公司世纪鼎利,每股88元,后有95元的疫苗新贵沃森生物,再到最近刚上市的汤臣倍健,发行价110元。不独发行价,市盈率的翻新又何尝不是如此。于是创富故事被市场津津乐道,三五互联13岁小富翁、向日葵6岁“娃娃股东”的段子也浮上水面。
有的散户嫌“太吓人”,避而远之,顶多配置一两只碰碰运气,“可不敢指望着赚”。有胆大的却觉得“贵有贵的道理”,瞄准了专炒这一块。盘子太小,机构更不敢轻举妄动,怕一抛就是一串阴跌。
“看不到微软,看不到苹果”
市场想象的破灭首先来自不甚理想的2010半年报,第一批好中选优的28家就有7家出现业绩下滑。105只拥有可比数据的创业板个股在上半年平均净利增幅为30.2%,远低于中小板的57.7%,和主板的37.5%。
尽管专家出来讲话,创业板的作用要等到一年、两年、三年甚至更长,但已经有急功近利的投资者开始叫喊“看不到微软,看不到苹果”。
盯着看的人们也发现,好像创业板的高管们走得特别急,机构统计,40多位高管离开了奋战多年的公司,让股民心里打鼓。
曾听一家创业板老总倒过苦水,“现在一提创业板,都是些什么业绩骤然变脸,高管纷纷辞职。但实际上,凡是我了解的创始人都不会这样做,那是我们的孩子啊……”然而,监管层还是赶在创业板首批限售股解禁之后第四天出台了新政策——收紧离职套现。此后,对首批创业板高管而言,“半年前离职,一年后解禁日即可套现”的想法不复适用。
小企业的机遇
当初开放这块市场无非是要降低门槛,为小企业提供更多机会。两项定量业绩指标,一种要求其他条件符合同时“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另一种要求其他条件符合同时“最近一年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但鉴于申报上市企业过多等原因,发审委默认盈利指标“最近一年净利润不低于3000万元”已成公开的秘密。
审核流程繁琐、上市等待难熬等等实际的问题,又在2010年把许多中国企业逼向海外。对于企业放弃家门口的创业板,选择赴美上市的现象,甚至有财经评论员如是感慨,“中国的创业板不在深圳,在美国。”
尽管如此,中国火热的资本市场还是聚拢了越来越多觊觎创业板的中小企业,这块也成为了风投们的乐土。“暴富,首先就对创业家有一个示范效应,可能会改变主意留在国内上市,给了创投纷纷涌入的机会。”深创投北京公司总经理刘纲说。
除此以外,由于基金生命有限,一般5年必须有所回报,但在国内还要经历上市审核、排队并考虑推出时机等等。国内风险投资就更倾向于选择“Pre-IPO(预期可上市)”的项目。刘纲说,“正因为有了创业板的新平台,一些原本小的、没有上市希望的民营企业,我们之前根本不去考虑,现在也会看看。”从这个层面看,创业板的确给了小企业更多机会。
参与互动(0) | 【编辑:郭嘉】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