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地震及随后的核泄漏事件引发上周国际金融市场出现剧烈波动,A股市场也未能幸免。但随着地震以及核泄漏事件影响的逐渐平息,一些更深远的影响可能将逐渐显现。具体而言,中国部分产业或因为替代效应以及日本灾后重建需求,而面临中期利好环境;另一方面,灾后重建需求与宽松流动性注入叠加,有可能令中国经济未来面临较大的通胀压力。
产业结构性机会凸显
这次大地震无疑给已经低迷的日本经济雪上加霜。虽然此前有市场人士分析,阪神大地震的历史经验表明,日本的灾后重建能够刺激经济发展,但如今的日本经济面临的问题更趋复杂。一方面,过重的政府债务负担给日本灾后重建加上了一副沉重的镣铐;另一方面,人口结构的老龄化或导致日本的内需无法在灾后迅速得到提振。因此,接连经历了金融风暴与严重自然灾害打击的日本经济,借灾后重建之机短期内焕发青春的可能性并不大。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在经贸往来上更是互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日本经济这次受到的严重打击无疑也将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一定影响。从外贸结构上看,日本目前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占到中国出口的8%,中国进口的14%。中国对日本的出口产品主要包括电子产品、机械和交通工具、纺织品、农产品以及资源性产品;而中国从日本进口较多的则是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机械、汽车、电子产品以及机械设备生产链上的关键零部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关键零部件在我国经过加工后会用于再出口,因此一旦这些加工贸易型零部件出现紧缺,我国相关产品的出口势必会有所下降。总体而言,受大地震以及核泄漏事件影响,中国对日本的进出口短期内都面临下行风险。
不过,考虑到日本与我国在产业结构上具有一定替代性和互补性,我国的部分产业或将迎来结构性机会。一方面,我国从日本进口的行业产品因为短期内无法大量进口,使得国内相关行业产品的供给减少,产品价格自然升高,国内该行业替代品的需求也将因此而增加,整个行业也将受益,如机械、电子和汽车行业。另一方面,我国出口相关的行业由于短期无法出口致使产品库存增加,产品价格面临下跌,行业利益受损,如有色等原材料资源性产业。
同时也应该看到,日本震后的重建将对钢铁、建材类产品存在大量需求。但是,由于地震、海啸损毁了部分工厂,而日本的电力供应由于受核泄漏事件影响难以完全恢复,所以日本的基建类产品产能短期内将受到显著影响。因而,我国在钢铁和建材产品上对日本的出口将会增加。此外,由于受到地震及核泄漏的影响,日本水产行业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恢复正常供给,此消彼长之下,我国的水产业出口份额将会有所增加。
或加剧输入型通胀压力
日本作为当前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其一举一动也影响着全球的资本市场,这一点从3月15日全球股市的普跌中可见一斑。而日本央行在灾后被迫向资本市场注入51.8万亿日圆的资金,此举或将对我国后续的货币政策走向产生一定影响。
从短期来看,日本很多企业停产后,对一些原材料的需求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全球大宗商品的价格,铁矿石、煤炭以及其他有色金属的价格短期内都出现了不同程度下降,这也有助于缓解欧美、中国的输入型通胀压力。但是从长期来看,日本版的量化宽松政策无疑加大了全球资本市场的流动性。而随着日本重建进程的逐步展开,日本国内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将会显著回升,甚至可能超越灾前水平。考虑到当前的纽约原油价格已经稳定在100美元以上,而中东、北非局势的动荡又使得石油供应短期内恐难以恢复到正常水平。因此,一旦日本重建需求开始释放,石油供需将更加紧张,那么原油价格恐将进一步上涨。届时,我国将不得不再次面临输入型通胀的威胁。
另一方面,日本央行投入市场的流动性一定不会完全仅限于灾后重建的投资。在流动性宽裕的背景下,作为新兴市场的中国又将不得不面对“热钱”的问题。一旦“热钱”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我国资本市场,我国的外汇占款将大量增加,国内的货币流动性或又将面临泛滥的可能,在此背景下,“消除通胀的货币基础”将成为政策的主要目标。在此逻辑下,央行货币政策恐将继续保持紧缩态势,这将对市场的信心造成不小打击。 记者 曹阳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