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沪市发行价最高的华锐风电(601558)公布了2010年度年报。虽然公司净利增幅达到50%以上,但仍难掩增速明显放缓的现实。更尴尬的是,该股自上市首日破发以来,股价就开始“潜水”,而且始终没有回到发行价上方,至今仍比发行价下跌了17.62%。4月13日,机构配售的2100万股将解禁上市,49家机构是割肉出局,还是积极发动自救式行情呢?
市场份额升至全球第二,给股东送出大红包
年报显示,2010年度,华锐风电主营收入达到203亿元,同比增长48.02%;净利润28.56亿元,同比增长50.86%。每股收益达到3.17元。公司2010年度分红预案为每10股送10股并派发现金红利10元,华锐风电给股东送出的这个红包吸引力还不小。
尽管公司50.86%的净利增幅并不差,但对照公司前几年的净利增幅,可以发现,公司已过了高速成长期,去年的净利润增幅已明显放缓。如2009年度公司净利润为18.93亿元,净利润增长率达到200.16%;2008年度净利润增长率更是达到惊人的396.92%。
不过,与竞争对手金风科技相比,华锐风电的盈利能力似乎略胜一筹。金风科技的年报显示,2010年度,公司主营收入176亿元,同比增长63.85%;净利润22.9亿元,同比增长31.16%。金风科技的分红也没有华锐风电大方,每10股仅派发现金红利3.4元。目前,两家公司的市盈率均为20多倍,金风科技略低。
另据新华社报道,全球权威的风电行业咨询机构BTM新近发布2010年《世界风能发展》报告,中国风电企业华锐风电2010年新增装机容量4386兆瓦,已超过GE位居全球第二,所占全球市场份额从9.2%跃至11.1%。
刚刚发生的日本核泄漏事故,或许对风电行业带来利好。因为核泄漏事故使得全球对新能源发电的安全性、经济性、可控性等各方面做全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核能发电减速,风电、光伏等更安全的新能源领域便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华锐风电的主营业务为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的开发研制、生产及销售,也将因此受益。
太平洋资产管理浮亏过亿,机构或将自救
华锐风电发行时的发行价高达90元,是沪市有史以来发行价最高的股票。尽管如此,该股网下发行时仍受到了机构的热烈追捧,最终有49家机构配售对象获得配售。
不过,这些“幸运”获得配售的机构,等来的却是一场恶梦。1月13日,华锐风电上市首日便告破发,跌幅9.59%。之后股价继续一路下滑,最低跌至70.23元,跌幅达到21.97%。以最新的收盘价计算,跌幅仍达到17.62%,打新的投资者每股亏损15.86元。
机构中获配最多的是太平洋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旗下共有7个产品(分别是集团本级自有资金、6只保险产品)共获配724万多股。以最新的收盘价计算,浮亏额高达近1.15亿元。
易方达基金公司有5只产品获配,其中包括3只社保基金组合,共获配244万股,以最新的收盘价计算,浮亏3800多万元;长盛基金公司有4只产品获配,共获配近145万股,浮亏2200多万元。
此外,泰康资产管理公司、中信证券获配的股数也均超过100万股,阳光财产保险公司旗下3只产品共获配62万股,以最新价计算损失也不小。
首发机构配售股份的限售期为3个月。4月13日,华锐风电2100万股首发机构配售股份就将上市。面对巨额浮亏,机构是积极自救还是割肉出逃?2100万股限售股解禁对股价的压力有多大?华锐风电接下来的股价表现格外令人关注。
而从华锐风电上周先跌后涨的走势看,机构资金似乎已开始了自救行动。4月1日,华锐风电年报公布前夕,该股股价上涨了1.74%。
破发已成常态, 散户“打新”需更理性
事实上,由于新股发行“三高”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今年以来,新股破发已成常态。而管理层的用意也很明确,就是要通过大量发行新股,让破发成为常态,用“市场之手”来改变新股发行“三高”的症结。
统计显示,今年以来上市的90只新股中,首日破发的27只,占比三成;上市以来至今仍破发的40只,占比44.4%。破发比例比去年有了大幅提高。
新股破发比例的大幅提高以及3个月限售期存在的风险,使得机构网下打新变得谨慎了许多。IPO重启以来,机构网下申购中签率最高的是去年11月底发行的大连港,达到63.39%;其次是今年2月份发行的徐家汇,为47.62%。网下申购中签率在20%以上的新股有15只,其中今年发行的就占了9只。
散户打新的热情依旧高涨。今年上市的新股中,只有东方铁塔中签率超过10%,达10.11%;高于3%的也仅9只,占比十分之一。而中签率低于1%的达到32只,占比达35.56%。如果算上已发行尚未上市的8只新股,中签率低于1%的达到35只,占比35.71%。在新股破发已成为常态、而且今后会更加频繁的情况下,中小散户打新需要更多的理性。
与新股发行“三高”相比,最令投资者痛恨的是新股发行中存在的种种不公。在高溢价的利益圈中,部分承销保荐券商、上市公司、会计师与法律事务所为了通过高价发行、超募获得超额利润,不惜采取违法手段,而最终损失却要投资者在二级市场上买单。因此,继续完善现在的新股发行制度(全国“两会”期间,有委员表示,“十二五”新股发行将向注册制过渡)、进一步完善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已迫在眉睫。 本报记者 王燕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