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银行股被“机构集体看错”。而银行股价位持续低迷,甚至低到了某些券商的银行业研究员打算转行的地步。
质疑银行股的声音延续了长达一年之久,“打死都不买”的说法充斥坊间。没有多少人相信银行股可以“随地捡钱”,对银行业的质疑甚至归结到一个问题,中国经济能否持续?
最近几周,银行股亮丽的年报和一季度业绩大幅增长的预期,叫停了市场的质疑。仅仅过了个愚人节,冬天就快变成夏天了。各类机构在阳春三月的明媚日子里齐唱银行股的“春天里”,引发市场的骚动。
“知更鸟”已经开始报春,不过,春天却即将过去。
愚人节笑话
九成研报一致看好银行股——根据媒体统计,最近一个月以来机构共有关于银行股的研报250份,在4月前的一周内发出的就有202份。不仅如此,在一周来的202份研报当中,其中看好的高达187份,剩下的15份为看空,研报大规模看好银行股委实难得一见。
研究报告看好的,从工商银行这类巨无霸到总股本仅有49.9亿股的小银行华夏银行。可以说,所有上市银行无一“漏网”。
“笑死我了,别骗我,愚人节啊!”私募李驰讥讽说,这不是井喷,是喷饭。研报密集看好银行股的新闻恰好出在四月一日,颇有愚人节笑话的意味。
在李驰看来,“一棍子全夯死,一份也不用看。全是看图说话,事后诸葛的墙头草报告。”李驰又强调,除了一直看好金融股的交银国际董事总经理杨青丽的报告。
确实,在众多研报的追捧银行股的声浪中,无法淹没真正独立的声音。
2008 年10 月6 日,杨青丽女士就曾撰文指出:银行股最低估值已到。
2008年11月2日,《财道》在上证指数探及1664点4天后发表报道《历史底部:遍地黄金还是满地白菜?》。杨青丽说:“此时,是长线投资者及实业收购者入场时机。银行股已经到达底部,银行股前期股价低点已经反映崩溃情景下的盈利增长。长线投资者可以买入,股价已经触底,虽然经济及银行的基本面仍未触底。”
记忆力好的读者也许不会忘记,时隔不到两年,在众多公募私募公开宣称抛弃银行股之时,杨青丽又一次站在了市场主流声音的对立面:银行股再现估值历史低点。
2010年6月,杨青丽告诉《财道》:“可怕的不是低增长”——市场本来就是羊群效应,当恐惧的时候,因为害怕所以害怕,乐观的时候因为上涨所以上涨。
2010年,A 股银行股市盈率为行业之最低,成为有史以来第三次(前两次为2008年、1993年)。银行股与非银行股(扣除负值及超过200市盈率的行业)的平均市盈率差幅也达到有史以来最大值。
今天,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初市场人士还在信誓旦旦抛弃金融大蓝筹之时,明明白白的机会就放在那里长达一年之久。
估值修复
仅仅一周前,众多证券资讯的投资节目众多财经表演艺术家们还在说“银行前景不明,虽然目前估值较低,由于有很多不确定性,不建议大家买入”,并建议“关注消费、医药、新兴产业、黄金等等”。
撇除这些已经习惯了的“噪音”,真正的投资人如何看?
“银行股的春天已经来临”——职业投资人“老股民”周先生这样认为。
在过去的一年,始终坚持重仓兴业、民生等银行股的周先生业绩跑输上证指数,实证账户下跌24.57%。成为十几年来唯一的一次。不过,他坚持认为,从投资的层面来说,选择基本面良好的银行股没错。进入4月,市场开始高涨热情似乎也验证了他的看法。
“银行股能否持续上涨,是个未知数。这是市场的事,不是我的事。”周先生说,投资者所需要做的仅仅是时间与耐心,耐心地等待着银行股的价值回归,等待着或享受着市场估值提高、经营业绩提高的“戴维斯双击”过程。当然,还有上上下下的过山车。
“在未来的三五年之间,价值回归大致经历四个过程:信心恢复——估值合理——价值高估——市场疯狂”。老股民周先生说,到那时,凡炒股票的人不敢说自己没有银行股,就如同现在大家不敢说自己持有银行股是同样的道理——“这就是市场,市场会改变人的思维。”
目前处于什么阶段?周先生认为,这仅仅是信心恢复阶段。“银行股的最佳方式是慢悠悠的上涨,进二退一,每个月涨个5%,连续上涨三年以上。那么我10年10倍的增长目标就差不多可以提前完成了。”周先生说。
市场无新意
投资大师约翰·聂夫曾讲过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
两位猎人雇了一架飞机,载他们到加拿大荒野中的麋鹿狩猎区。抵达目的地后,驾驶员同意两天后飞回来载他们,但提醒他们,飞机只能为每位猎人载一头麋鹿,太重的话,引擎吃不消,飞机恐怕没法飞回家。
两天后,驾驶员回来了。尽管有先前的警告,每位猎人还是都杀了两头麋鹿。驾驶员说,太重了。“但是去年你也说过同样的话。”一位猎人说道,“还记得吗?我们每人各多付了1000美元,你还是把四头麋鹿都载起来了。”驾驶员勉为其难地答应了他们。飞机终于起飞,但一个小时后,由于油量偏低而报警,飞机迫降。两位猎人满眼金星,但毫发无损,爬出飞机残骸。“你知道我们在哪里吗?”其中一位问道。“不太确定。”另一位答道,“看起来很像是去年坠机的地方。”
“投资人往往自取其败。”这是约翰·聂夫的评语。
做重复的事情,但期待每一个下一次会不一样的人的行为,爱因斯坦称之为Insanity——疯狂。
2007年8月,市场人士给出大蓝筹不断上涨的理由是:流动性造就高溢价。市场人士应该永远记住那句名言:“判断A股不谈市盈率,看流动性就行了。”
2011年初,市场对蛰居了一年的蓝筹股提出另类解读。与三年前相反,这一次找到的是始终不涨的理由:金融H股高溢价玄机的主因是人民币升值。“金融股的H股溢价将长期存在,直到人民币升值过程结束。”
这种观点故意遗忘了一个重要事实,即在H股中溢价的还有一批并不经营人民币的非金融股,如鞍钢股份、中联重科、宁沪高速、海螺水泥,占据H股溢价总数的一半。此外,H股中还有如中信银行这样的金融企业,相对A股居然还八折甩卖。
而仅仅3个月后的今天,蓝筹股的H股高溢价就开始发生变化。招商银行、民生银行等一批A+H股公司溢价开始迅速收窄。“很多人的常识是,市场涨跌决定上市公司的好坏。只要能涨,哪怕用三聚氰胺和瘦肉精的企业也是好企业,更别说ST、创业板了!”北京职业投资人杨先生从2008年转战港股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