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证券频道

“3”时代来临 周期股复辟能否继续深入

2011年04月11日 07:16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尽管央行上周进行了年内第二次加息,但A股市场并没有受到明显影响,在银行、有色金属和钢铁等蓝筹股的带动下,上证综指重新站上3000点关口。不过,随着大宗商品价格屡创阶段新高,输入型通胀压力渐趋明显,本周即将公布的3月份CPI数据和一季度经济数据或将成为决定市场下一步走势的关键性因素,在3000点这个“敏感”位置上,投资者对后市行情的发展还存在不小分歧。

  周期复辟 有色领涨

  当前对于市场风格是否已经完全实现转换的问题仍然存在一定争论,但上周A股市场的表现无疑给赞同“周期复辟”的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论据。

  根据统计,在上周的三个交易日中,沪深300指数上涨1.78%,而中小板指和创业板指分别上涨了0.90%和0.40%。在行业方面,上周表现最好的五个行业分别是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家用电器、化工和金融服务,其行业指数周内分别上涨了4.05%、3.60%、3.13%、3.05%和2.91%;食品饮料是上周唯一下跌的行业,周内下跌了0.65%,此外,餐饮旅游、信息设备和纺织服装行业表现也相对较差,周内仅上涨了0.83%、0.89%和0.90%。实际上,如果没有上周五市场的普涨,非周期行业的低迷表现会更加清晰,大小盘风格转换的特点也会更加鲜明。

  从盘面上看,在这轮3000点攻坚战中,周期性行业的贡献功不可没,而有色金属板块突出的表现更是周期复辟最好的诠释。上周市场仅有三个交易日,不过有色金属行业指数在三个交易日内上涨达到了4.05%。有色金属作为强周期性行业,在经济周期进入到景气阶段时,其市场表现往往远超大盘,因此有色金属板块的持续性上涨往往可以视为市场进入到强势行情的一个标志。而代表新兴产业和大消费类的中小板、创业板虽然较此前有所反弹,但表现明显逊色于传统周期性行业板块。从上周市场的表现看,传统周期性行业正在重新成为A股市场的主角。

  估值修复行情或将深入

  市场对于本轮A股市场攻克3000点的动因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此前,有市场人士认为,目前市场上表现较好的板块都是一些“估值洼地”,如银行、钢铁等,而这些低估值板块内个股多为大盘蓝筹股,一旦估值修复行情启动,势必将推动指数上行,上证综指突破3000点关口并非难事。问题在于,当前国内经济仍处于加息周期,货币政策仍然偏紧,这也决定了虽然当前市场内的存量资金仍然较多,但增量资金却较为有限,而如果只依靠存量资金折腾,其结果就必然是资金从“泡沫”较多的板块流向“洼地”。而市场上周上演的“二八行情”也验证了这一“水往低处流”的逻辑。

  不过,一旦银行、地产和钢铁的估值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修复,在缺乏增量资金的前提下,市场可能会失去进一步上涨的动力。A股市场上周的缩量上涨也加剧了市场的这一担忧,如果后市量能没有有效放大来配合指数的上涨,那么指数在3000点附近仍然很可能会维持震荡状态。此外,从上周五的市场表现来看,虽然A股市场呈现普涨行情,但却是以前期带动大盘指数上涨的银行股下跌为代价,而市场总成交量较周四也进一步萎缩,这或许也印证了当前市场缺乏增量资金进入的观点。

  不过,另一派观点则认为,估值修复行情的深入或将引发A股市场的赚钱效应,而上证综指也将突破3186点阶段高点,甚至挑战更高的点位。一方面,目前传统周期行业已经度过了去库存阶段,而前期“拉闸限电”以及政策指导下的行业整合等限制过剩产能的措施,直接降低了产品的供应量,同时增强了企业将上游成本压力转嫁至下游的议价能力,而我国城市化进程尚未结束决定了国内需求在资源性产品上仍处于上升通道,这将在一段时期内推动传统工业产品价格提升。此外,“十二五”规划中对于保障房、高铁和水利等项目的硬性投资指标更为带动一些传统周期性行业的复苏提供了坚实基础。去年市场对于十二五期间国内经济转型过度期待,非理性地压低了传统周期行业的估值水平,所以无论是从内在还是外在因素看,传统周期性行业都有估值修复的动力。

  另一方面,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中央政府4万亿元投资的效果在2011年将得到进一步体现,考虑到其所带动的地方政府投资,传统周期性行业上市公司的业绩增幅甚至会超出预期,而一旦蓝筹股估值修复带动指数上升,引发市场的赚钱效应,那么包括居民储蓄和房地产资金在内的场外观望资金将会进入股市,进一步推动市场上涨,而具有低估值优势的传统周期性行业的估值修复行情也有望进一步深入。(实习记者曹阳)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蒋妍】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