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一季度,在对外贸易出现10亿美元逆差、FDI流入最多300亿美元的情况下,中国外汇储备却增加了24.4%,外汇占款投放基础货币总量11237亿元。为什么?当然是由于加息、升值引发的“热钱”流入,这一点包括央行行长周小川也不得不承认。
博鳌亚洲论坛期间,周小川对媒体表示,当前国际上流动性较为充裕,利率政策用得过多,不断加息的负作用也会较大,容易引发海外热钱涌入套利。周小川甚至“不太认同加息通道的说法”。认为“利率政策总体上来说要应对通胀,但是否管用,要用未来的数据来说明。这说明,央行的政策选择十分艰难。”总体看,央行的货币政策是不敢松,但也不敢太紧。
实际上,2月份,无论是M2还是贷款数据都显示货币收缩有些过度。3月份松了一些,而这次“提准”,基本上就是对冲新增的流动性。况且,未来四周,银行间债市面临8000亿元人民币的被解冻资金,这对于央行来说都是巨大的对冲压力。
需要注意的是,“热钱”引发流动性泛滥不是中国一家的问题。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明确指出:“热钱进入新兴经济体将是一个长期现象,并且这种现象将成为常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11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发出警告:持续不断的资本流入可能使其在金融稳定方面面临极大风险。据国际金融协会预测,2011年从发达国家流向新兴经济体的资金将有9600亿美元,2012年将超过1万亿美元。
全球的过剩流动性正在推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而这一态势对于全球经济而言都是灾难性的。亚洲开发银行日前表示,食品、石油及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以及货币政策收紧的可能性均对未来经济增长构成风险,应保持密切关注。
上周末,中国投资公司董事长楼继伟在接受CCTV记者采访时称,尽管2011年双轨或多轨复苏态势将持续,但2012年恐怕经济大幅度减速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目前各国政策存在两难选择。一方面,刺激经济复苏需要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另一方面,宽松的货币政策又造成了一定的通货膨胀压力。长期看,财政必然是紧缩的趋势,发达国家仍在去杠杆化进程中,这又阻碍了经济复苏。楼继伟感觉:今年第四季度到明年政策方向有可能会变化。
本月14-15日召开的G20财政和央行行长会议也强调了问题的严重性。会议共识认为,尽管全球复苏范围继续扩大,自主性不断增强,私人需求增长日益强劲,但经济下行风险依然存在。原因是,近期中东、北非紧张局势,日本地震导致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上涨。
这是我们必须高度关注的重要背景——目前输入型通胀已经严重困扰着新兴经济体。4月16日来自印度工商部发布的数据称:直接反映印度通胀水平的批发价格指数3月份攀升至8.98%,远超政府此前设定的7.5%的调控目标。与此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将印度经济年度增速目标从8.4%调低至8.2%。
在通胀越演越烈的背景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断出示报告,纷纷调低各国经济增长预期,这传递出什么消息?典型的先胀后滞、因胀而滞的“滞胀”特征。
如何躲过滞胀的劫难?首先,中国目前的货币政策不可过紧。从实际情况看,经历短暂的过紧状态之后,中国的货币政策已经基本回归中性。现在的货币回笼动作基本属于对冲性操作,和货币工具成本置换性操作,并未形成货币净回笼的状态。其次,必须在资本管制方向加大力度,否则中国央行的货币池子会被撑破。再次,综合手段控制价格上涨,分散涨价的集中度。
从根本上说,还是要“扛”。正如美银美林董事总经理、中国区执行总裁刘二飞所说:“总体而言,新兴经济体的境况比发达国家乐观,即使增长稍微过快、通胀压力小幅上升,总比增长过慢、失业过多、全面通缩要好些。”
(作者为CCTV证券资讯执行总编兼首席新闻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