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从上周银行股的走势来看,不少个股已经出现调整迹象。但多位基金投研人士表示,行情远未结束。
“我觉得银行股只是走了一小步,至少到年底,银行股走势都不会太差。之前的这波上涨绝对涨幅并不高。一些进入比较早的基金,收益也不过是10%左右。估值修复也不过仅仅是从8倍的市盈率回到9倍多,远远未达到我们认为合理的估值水平。”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表示,他认为银行股合理的估值水平应该是12倍。所以,未来在合适的时点会考虑继续买入。
一家中小基金公司的投资总监也表示,目前银行股处于从去年过度悲观预期导致的低估值,向正常化发展的过程中。“从现在开始到年底,我们认为还有20%的上涨空间。我们一季度和四月份以来已经增加了对银行股的配置,对这个板块比较有信心,短期内不会减持,有可能还会加一点。”他说。
再次买在高点?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底华夏大盘重仓建行、工行、交行、光大银行,今年一季报中只剩交行一只“独苗”。
据一位基金经理推断,从一季报来看,其实基金在一季度买入银行股的力度有限,有的根本就没有配置。他认为,很多基金在4月份才开始加仓。而他预计,一旦“看好”成为更盛行的观点,基金对这个板块的配置短时间内就不会停止。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如果要前瞻性配置某个板块,对于基金这种大资金来说,往往需要承受一段时间业绩排名不佳的巨大压力,所以,基金会更倾向于等待趋势明朗后再跟随潮流做配置。”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说。
这些似乎可以让人产生这样的期待——一波由基金推动的银行股行情才刚刚展开。然而,基金经理们真是一致看多么?
事实上,越来越高的看好银行股的呼声,并未遮盖住一些基金经理对该板块的质疑。
“银行股从年初到现在已经有一定的涨幅了,一季报出来之后,基本上就进入一个没有什么催化剂的阶段,利好在逐步兑现。而随后如果有不对称加息,银行利差将缩小,这对银行来说,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一位基金经理说,尽管他少量配置了银行股,但只是捕捉交易性机会,更为看好的依然是成长性更好的新兴产业和消费类股票。
还有基金经理表达了对银行业中长期发展的担忧:政府已经提出要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直接融资,银行贷款将不得不面临“金融脱媒”的冲击。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型,必然要求大量较低成本的资金支持新兴产业等符合转型方向的行业和企业的发展,银行可能会被赋予提供低成本资金的责任,利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这会使银行之间竞争更激烈,银行利差缩小。
正是这些原因,使一些基金经理直言对银行股不感兴趣。而从基金一季报也可以看出,部分基金减持了银行股,甚至将金融保险板块全部清仓。
更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底曾被王亚伟掌管的华夏大盘重仓的建行、工行、交行、光大银行,一季报中只剩交行一只“独苗”。
“从基金过往的操作来看,当一种观点逐渐变成共识的时候,基金的同方向操作会助推行情上涨,但很快就透支了行情,随后可能会迎来下跌。”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说。
“当基金共同表示看好的时候,往往会集体买在高点。”上述人士表示。他举例说,2007年3季度,基金集体看好金融、地产等蓝筹股,在大规模新基金入场的情况下,基金成为股指从4000点飙升到6000点的主要推手。但是当年10月份,市场就转头向下,漫漫熊途让高位入市的基金遭遇惨重损失。2009年7月,基金又是集体看好金融地产,但是8月就再遇调整。“这次是不是又会集体看好,然后集体买在高点?”他对此表示担忧。
一些基金经理也表示,新兴产业和消费板块的部分中小盘股,经历了连续几个月的调整,目前投资价值已经显现,未来他们会更注重从这些行业中精选个股。中国证券报记者接触到的个人投资者,更是普遍表示更关注上涨弹性更好的中小盘股。市场整体偏好是否会再次转向中小盘股?对于集体唱多的基金经理来说,这个问题值得仔细思考。 记者 方红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