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证券频道

国际板将会带来什么改变

2011年06月15日 10:42 来源:上海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在不久前结束的“陆家嘴论坛”上,国际板成了广受关注的话题。但从近来的各种情形看,市场上似乎存在着一些对国际板偏颇的解读,有的甚至把股市的下跌与国际板的即将推出简单地挂起钩来。我们无意对市场趋势加以评判,但必须指出的是,在当今中国,资本市场的建设与发展日益成为关乎国家前途,关乎亿万家庭财富和福祉的大事。因此,一项新制度的安排必然会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真理越辩越明。本报编辑部在接下来的系列述评中,将在充分采访市场各方的基础上,回答市场普遍关心的国际板焦点话题。

  (一)

  为什么一定要推进国际板的制度性安排,开设国际板究竟能给中国内地证券市场带来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似乎使我们又回到原点,即我国究竟需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股票市场和倡导什么样的投资文化。

  众所周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和博弈更多地体现在金融和资本领域。中国要完成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的迈进,必须首先成为金融和资本市场强国。而一个封闭的本土股票市场,是无法在全球金融市场上拥有自己的发言权和影响力的。可以说,以开放的心态与国际化的思路,吸引优秀的境外企业到国内上市,建设一个与中国经济实力、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化证券市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

  经济全球化是什么?就资本市场而言,大致可理解为是全球金融产品要素的全球配置。一个兼容并蓄、高效透明的市场,必然会有世界上一流的企业挂牌交易,一个没有国际定价权的市场已经不符合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要求。

  推出国际板将为中国资本提供新的投资渠道,开辟新的投资空间,是将国内过剩流动性转变为对世界一流企业的股权投资,将经济增长中积累的庞大财富转化为不可替代的生产要素,特别是矿产资源、技术、品牌以及世界级企业的股权,推动中国由生产大国、储蓄大国转变为投资大国。

  此外,一个开放的国际化市场有利于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在全球金融一体化日益深入的情况下,封闭的金融市场低效而脆弱。金融封闭换来的安全,是牺牲经济发展、金融繁荣的低层次安全。通过建设国际板市场,引入国际标准,中国资本市场将逐步、主动、可控、有序地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这对改变市场结构、投资者行为、估值模式等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与一些国际性的成熟市场相比,中国的国际板建设具有自身的基础和优势。中国的经济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上交所的市值以及交易总量在全球交易所的排名靠前,这些使得市场本身具备了相当的承载能力。

  目前,全球主要证券交易所几乎都拥有境外上市公司,其中规模居前的伦敦证券交易所和纽约证券交易所,也是境外上市公司最多的交易所。

  之前的统计显示,世界交易所联合会的51家会员交易所中,超过70%的交易所已经建立规模大小各异的国际股票市场。虽然其中大多数还处于摸索阶段,但在各个交易所的未来发展战略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在全球市值排名前十位的证券交易所中,只有上海与孟买证券交易所没有境外上市公司。上交所要跻身世界一流交易所的行列,成为全球资本市场的核心力量,必须建设自己的国际板市场。

  (二)

  对中国内地市场而言,国际板将会改变什么?

  有关方面在论证和设计的过程中,已经充分考虑了市场的承受力。平心而论,考虑到相关政策正在制定中,管理层出于稳妥审慎的目的,之前没有也不可能充分详尽地向外界公布和披露相关的设计原则和细节。市场似乎未解其中“深意”。

  对此,外界出现一定程度的猜测和误解、担忧在所难免。由于一段时间以来,受国内国际各种因素困扰,A股市场持续低迷,有些市场人士片面、断章取义,甚至极端地把拟建中的国际板与市场的涨跌简单挂钩。

  中国股市20年来的发展表明,对任何政策出现情绪化、极端化的解读,最终都会贻害市场。

  据了解,上交所国际板建设与制度设计的总体原则遵循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总原则,即:以我为主、循序渐进、安全可控、竞争合作、互利共赢。境外企业在境内上市将适用《证券法》。

  对跨境上市公司的投资者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也是各国、各地区监管部门都高度关注的问题。

  中国监管部门为加强国际板境内投资者保护,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完善制度:一是提高国际板上市门槛,从市场准入方面防范国际板有关风险;二是加强国际板信息披露,特别是风险披露,同时强化投资者教育;三是建立国际板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对投资者投资国际板股票设立一定的门槛;四是强化和深化与发行人所在国家或地区的国际证券监管合作,增强对境外上市公司监管的有效性;五是积极运用司法救济保护投资者,扩大法院受理国际板涉及的证券民事案件的范围,同时通过国际板相关规则尽量增加国际板争议与中国的连结点,扩大我国法院的管辖权。另外,还将考虑对国际板公司的诉讼实行集中指定管辖,以及在国际板争议中考虑采用协议管辖制度和仲裁制度。

  另外,国际板公司的上市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初期数量相当有限,筹资规模并不会很大,不会出现失控状态。

  在定价方面,考虑将按照国际通行做法,要求境外公司在境内发行价格不高于境外二级市场股票价格,避免在境内高价发行。

  国际板在设立伊始,将设立比较高的门槛,目标主要是世界500强企业或红筹公司,重点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以及与中国有重要经贸往来的国家和地区的优质企业。

  对于这种制度安排,有关专家分析认为,上交所设立国际板,有利于国际化的信息披露准则、公司治理准则以及国际化的监管理念的引进,并对A股上市公司形成强烈的示范效应;有利于A股市场逐步具备对国际资产的定价能力;允许境外公司到境内市场上市,将更多地把金融资源和金融活动留在本土市场,有利于造就强大的本土金融服务业和增强境内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A股市场从新兴加转轨市场向成熟资本市场迈进;有助于推进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增强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影响力、辐射力和竞争力。

  国际板有利于理性投资。有关市场人士认为,世界500强等一流公司一旦入市,可能还会对内地股市久治不愈的上市公司“铁公鸡”现象等形成冲击,有利于价值投资理念的形成,促进投资者权益保护与市场公正,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内地股市重融资、轻回报的倾向。

  还有观点认为,国际板将促使中国的投资者更新投资理念,拓宽眼界使其投资具有全球视野,成为一个成熟的投资者。

  总之,市场的兼容并蓄、海纳百川是必然趋势。割裂的、封闭的、甚至带有狭隘情绪的市场文化显然不再适合中国经济日益成长的要求,也不利于中国证券市场走向真正成熟。

  实际上,未来的国际板初期监管之严、规模之小、质地之高可能是其主要特点。

  尽管如此,对待新生事物尤其需要宽容和豁达。除了不要简单的喝彩之外,更不要短视和片面,像毛泽东点评《登徒子好色赋》所说的那样,“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应该冷静平和地看待之。

  (三)

  我们说,股市是展示人性的舞台,对新生事物的恐惧心理与生俱来。对市场而言,开设国际板必须学会克服“恐新症”。

  事实上,在中国证券市场20年发展中,许多制度创新都曾遭遇过不同程度的误解、猜忌。可以说,在国际板定位、基本原则和相关制度设计尚未披露的情况下,市场对国际板存在一定的误解和恐慌是正常的。

  真理越辩越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证券市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亦然。

  纵观当下股市之低迷,其内在因素相对比较复杂,某种程度上是经济运行中内在因素的外化。股市涨跌有其自身的规律,只不过总要找个原因罢了。事实上在我们的采访中,更多的理性投资者,并没有把国际板与股市涨跌简单联系起来。

  一种最简单的思维就是把国际板的推出,看作是市场的“扩容”。

  对此,必须重新认识一下“扩容”和“圈钱”,也需重新审视我们的股市文化。不加分析把一切都打上这样的标签,显然是缺乏远见的。一个没有新股的市场就像一个没有客人的宴席,如今的投资者可能无法想象那是个什么样子。

  针对市场反应强烈的一些担忧,我们经过审慎认真地沟通了解后感到,开设国际板是一个标志,是试点的、渐进的、有节制的、高门槛的、适用中国现有证券法规和符合国情的。就目标企业而言,不是什么样的公司都能来上市的。

  一些专家就曾诘问,汇丰银行作为世界优秀公司在全球五地上市,其监管在全世界的眼皮底下,难道到中国来上市就变成“提款机”了?更有人士反问,是否停止创新,不开国际板,中国内地市场就一路高歌了呢?你能想象一个只有“老八股”的股票市场是什么样吗?中国股市现在的局面难道不是不断扩大才造就的吗?

  对此,历史上有过印证,道理不辨自明。

  中国证监会首任主席刘鸿儒曾说过,不创新才是最大的市场风险。因此我们不应“恐新”,不能因迁就某种文化而不思进取,不再创新进步。更不能让停滞不前和固步自封变成一种养料,去滋生偏见和固执。

  广发证券的研究人员就认为,综合分析,国际板的设立不会对A股市场估值体系形成系统性冲击。

  我们还应看到,把股市的持续下跌与即将推出的国际板想当然联系起来,将会进一步加剧市场的恐慌情绪。谈国际板而色变,恰恰说明中国投资文化之不成熟,需要引进更多的投资路径选择来改变。

  在我们的采访中,几乎所有的证券机构的研究人员都给出这样的答案:国际板给未来的市场带来多方面的好处和变化。制度准备和技术准备肯定比较充分。

  我们也了解到,相关制度设计细节,与有关部委之间的沟通协作十分顺畅,操作层面没有障碍。

  投资者应该看清的是,那些以保护投资者利益为借口,要求市场不再创新发展的论调,才是没有真正从保护投资者的角度考虑问题。今天,中国正在融入全球经济,再也不是一个封闭、割裂的单一区域市场,国际和国内资本都在追逐着他们的宠儿,市场要素的自然顺畅流动是必然趋势。在中国经济发展规模日益庞大的巨大动力驱动下,推动一个与之匹配的全球化的资本市场的建立,才能从根本上保护中国投资者的利益。事实上,历史的每一次进步,无不体现着认识的进步和市场的共识。尽管不能简单地类比,但就观念而言,30年的改革开放某种程度上就是一部引进外资、吸收先进管理先进经验的历史。

  上交所建设国际板,是国家经济金融发展战略的需要,是资本市场走向开放的必然选择,也是建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需要。这是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一个标志。而开放的本身往往伴随着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比起当年发轫之端,现在市场的各方面条件不知进步了多少。不过伟人邓小平的气魄和话语仍然值得今人重温:坚决地试。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一句话里透出的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无所畏惧的精神,值得市场的建设者们践行。资本市场建设需要拿出非凡的胆识与气魄。

  创新本身就是一种担当。对中国来说,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建立了一个多层次的全国市场,正处于难得的战略机遇期,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国家战略提供的机遇,不可错过。

  展望国际板,革命领袖当年充满激情和伟大洞见力的诗意语言似乎更加贴切:“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帆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本报评论员)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贾亦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