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盘、发行延期、发行失败、合作并购风生水起……这些2008年熊市中阳光私募行业的众生相,今年第二季度次第上演。
分析人士指出,尽管今年指数下跌幅度远未达到2008年的水平,但是阳光私募普遍持有的小盘股跌幅较大,再加上阳光私募资产管理规模扩大,一些私募基金经理管理能力跟不上,造成阳光私募产品净值大面积亏损。在这种情况下,行业洗牌在所难免。
被动清盘再现江湖
外贸信托日前发出一则公告,宣布由其发起设立的“外贸信托新泉1期结构化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因为在今年5月20日单位净值触及平仓线而提前结束。
被动清盘重现江湖,不禁让人联想起2008年阳光私募行业的熊市危机。回顾历史可以发现,每一次大盘暴跌,必然会伴随着阳光私募的清盘。
阳光私募产品清盘分为主动清盘和被动清盘,在允许空仓的情况下依然选择主动清盘,意味着基金经理对后市极度缺乏信心,而被动清盘则是投资业绩欠佳的结果。
阳光私募行业首次主动清盘发生于2008年1月。当时,赤子之心中国基金的基金经理赵丹阳由于“在6000点再也无法找到价值被低估的股票”,将旗下5只A股基金全部清盘。
2008年4月,山西信托丰收盈宝因净值触动提前终止条款,成为第一只被动清盘的阳光私募产品。
随后在2008年下半年开始的一轮单边牛市中,阳光私募行业从严冬中复苏,规模和业绩都上了一个大的台阶。但在时隔3年之后的今天,阳光私募产品清盘再次重现江湖,而清盘产品数量之多大大超过了2008年。
市场人士表示,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在业绩和规模的重压下,今后私募基金主动清盘将成为常态。
优胜劣汰“剩”者为王
“每一轮牛市都有一批阳光私募应声而起,每一轮熊市也会有一批阳光私募应声倒地。”一位看惯风云变幻的深圳资深私募界人士如此评价。
该人士回忆称,“2008年的时候,阳光私募也曾发生大面积亏损,那时候大家日子都不好过,业内经常发生发行延期的现象,对有限的客户资源竞争很激烈,但是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有如此多的产品清盘。目前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两年发行的产品多了,而信托产品规定的清盘条款也更加严格。”
该人士称,熊市往往是基金经理投资能力最好的试验期,谁在“裸泳”暴露无遗。他认为,清盘对持有人来说是坏事,但对整个行业来说却是好事。一方面可以把鱼目混珠的基金经理淘汰掉,另一方面有熊市业绩的参考,更容易让优秀的阳光私募基金脱颖而出。
不过融智研究员彭晓武表示,对于大多数非结构化阳光私募而言,单位净值跌破止损线而遭遇强制清盘的数量很少。从目前已有的数据观察,信托产品存续期满、信托产品规模较小导致产品清盘出现的概率更大。据私募排排网的统计,2011年遭遇清盘的10只管理型阳光私募中,9只产品净值在0.9元以上,其中5只产品净值超过1元,郑拓管理的山东信托深蓝1号清盘时亏损幅度较大,达40%。
彭晓武透露,目前许多小型阳光私募基金正在找人接盘,一旦遭遇大面积赎回,产品规模达不到要求就将面临强制清盘的命运,届时阳光私募基金公司不仅颗粒无收,还要把当初买“信托账户”的费用全搭进去,因此不如乘现在信托账户值钱寻求被并购的机会。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无论是清盘还是并购,阳光私募行业都将面临一场洗牌。随着阳光私募管理的资金规模越来越大,行业整合未来必然成为常态。 (记者 朱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