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证券频道

券商让利抢客户 银行“借道”入场

2011年07月22日 09:07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对于争取交易所自有席位(交易单元)问题,银行显得“洒脱”。某银行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能够争取到交易单元自然好,但从目前交易所方面的表态看,这种可能性不大。”

  目前,部分银行已经租用券商席位参与交易所债市交易。对于牵手银行这一大客户,券商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在席位租金方面格外让利。有银行人士称:“我们已经接待了四、五拨券商,他们提供的席位租金都很优惠。除了交易所的硬性收费是必须的,券商的服务基本免费。”该人士称,银行乐于与券商合作。

  银行取道券商入场

  作为交易所市场的后来者,银行不存在险资交易席位的历史遗留问题和争议,银行在争取自有交易单元时没有足够的话语权。

  一家大型银行资金部的人士表示,如果能够允许银行拥有自己的交易单元,对银行的风险控制、数据集中管理和降低成本费用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目前来看,拿到交易席位可能性不大。他说,不论险资交易席位的争议问题如何解决,银行都很难分上一杯羹。“现在交易所实行会员制管理,增加银行席位需要会员表决通过,但占据交易所会员主体的券商显然不愿意再增加银行这个竞争对手。”

  “如果券商持反对意见,那么增加银行交易单元的阻力就很大。”某知情人士表示,目前沪深交易所的态度都很明确,银行应该租用券商交易单元进行二级市场交易。

  券商争抢银行客户

  自去年底上市银行获准重返交易所债市后,券商显得情绪高涨,急于拉银行“入伙”。“中金、申万、中信等几大券商都主动找过我们,他们互相竞争抢业务。”竞争的结果就是租金价格大大降低。该银行人士透露,目前开户费、通讯费、数据流量费等费用只要是券商能做主的,基本能免就免。租用券商的交易单元,银行只需支付一些交易所必须收的费用。

  某股份制银行金融市场部人士指出,由于银行只能参与交易所的现券交易,而债券品种的盈利本来就很低,所以银行需要交纳的服务费率较低,对银行来说“不值一提”。

  但对券商来说,银行进场扩大了券商的业务渠道,必然增厚券商的交易佣金收入。虽然在业务开展初期,受制于整个交易规模较小以及免费服务,券商还无法从银行获取较多收益,但随着市场发展、成交量的放大,自然会使交易所佣金随之增加。

  在交通银行通过租赁券商交易单元参与交易所债市后,为了呼吁更多的上市银行进入交易所债市,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张育军曾公开表示,自去年12月交通银行进入交易所债市后,今年上半年进入交易所债市的上市银行将达到总数的一半,到今年年底争取16家上市银行全部进入交易所债市,进一步促进银行间和交易所两个债券市场之间的互联互通。

  银行业人士表示,现在交易所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工作组正在拜访上市商业银行,提供上门服务。为了鼓励银行回归交易所债市,深圳证券交易所率先暂免收取上市银行租用交易单元的使用费、流量费和流速费。据业内人士透露,某国有大型银行5月底曾参与企业债一级市场的交易,债券上市后必然面临二级市场交易的问题。据悉,目前工商银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等上市银行正在办理相关手续。

  部分先行的银行已经选择和券商合作。例如,交通银行租用海通证券的交易单元向上交所集中竞价系统顺利实现报单,成交4000万元。

  银行进场动力匮乏

  与券商、交易所的积极行动不同,目前银行对进场交易的兴趣不大。据某股份制银行人士透露,部分银行在参与交易所债券交易方面进展迟缓。

  业内人士表示,由于目前交易所债券市场规模过小,很难真正吸引商业银行加入,这限制了交易所市场尤其是固定收益平台市场流动性的提高。目前,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债券存量和交易量约占市场总量的90%。与银行间市场相比,交易所债市一直处于边缘化状态。

  现在银行间市场每天的债券交易量动辄在数百亿元,而交易所债市的交易量仅为银行间市场的十分之一,不适合银行这样的“航母”进驻。“进场交易让银行尝不到甜头,银行自然无动力推进。”

  由于交易所市场采取集合竞价的方式,银行的一笔大买单可能会对债券价格产生较大影响,导致债券价格的飙升,自然压缩交易的盈利空间。

  此外,交易所债券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仍存在一定的分割,银行进入交易所市场后,交易方式存在限制,仅能通过固定收益平台从事国债、企业债、公司债等现券交易,无法进行回购交易,尚不能满足银行的要求。 记者 张朝晖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安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