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年轻的中国资本市场而言,对冲基金还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但是,对于量子基金的掌舵人索罗斯,这位国际金融界叱咤风云的人物,却是再熟悉不过: 他抛售白银,国际银价随之大跌;他买入黄金,黄金价格随之一路高歌猛进……在很多人眼里,他是金融界不败的神话。这些神话使原本热闹的华尔街更加光芒四射。
然而,这位80岁高龄依然看起来斗志昂扬的大鳄突然宣布了即将金盆洗手的消息,还是让多数人有些措手不及。
不像巴菲特,价值投资理念折服了一大批崇拜者的同时,没有太多的非议。同为大鳄的索罗斯,在外界的评价里却是一个角色多变、外界评价褒贬不一的“双面”人物。
在1992年的那个“黑色星期三”,是他坐在曼哈顿的办公大楼里,一边透着窗户望着楼下的中央公园,一边疯狂沽空英镑击溃英格兰银行,外界预计他在这一役中获利多达10亿美元。
5年后,他如法炮制,一路做空泰铢。随后,印尼盾、菲律宾比索以及马来西亚林吉特等一如多米诺骨牌接连倒下,这场持续一年多的亚洲金融危机风暴,外界纷纷将矛头指向了打开“潘多拉之盒”的索罗斯。
40年来,无数次类似的狙击让他“臭名昭著”,他因而得名“金融杀手”“金融魔鬼”等等称号。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直斥他为“亚洲金融危机的纵火犯”。索罗斯的隐去,或许能让这些人拍手称快,庆幸几十年来的“纵火犯”终于收手,还市场平静。
然而,对索罗斯了解得深的人会明白,他身上有着许多 “闪光点”,比如对市场的敏锐,比如为后来者留下了一个举世闻名的“反身性理论”,更值得称道的却是他的那股勤勉精神。
成功者的背后,总有非同常人的坚毅,这不是单凭智慧和技能就能够实现的。据消息称,为了那场英格兰银行的狙击,索罗斯整整准备了两年,可见其用心之深。这恰与国内的公募基金经理们动辄“私奔”,留下一批年轻、资历浅的年轻人,却还不乏从中谋取私利现象形成鲜明对比。严格来说,公信力越来越低,缺乏职业道德,这才是对市场秩序的最大破坏者。而非那些严格遵循市场投资法则、而仅仅擅长于钻“人性投资漏洞”的智者。
当很多人在揣摩索罗斯的突然隐退背后有着怎样动机、并做诸多揣测之际,路透社专栏作家克利斯朵夫·斯万给出了更为客观的评论:“当对冲基金财富达到一定水平,单干是个非常有吸引力的选择。考虑到索罗斯的255亿美元的资产中只有不到10亿来自外部客户,索罗斯没有提前采取这步行动反而令人惊讶。”
单是凭这股几十年如一日为公众打理着基金,为他们赢取远超出华尔街平均收益率收益的敬业精神,索罗斯就足以让国内那些盲目跟风投资、拿公众的资金作为自己抬升老鼠仓筹码的基金经理们相形见绌。
难怪,在一场达沃斯论坛上,当一位银行家大言社会责任时,索罗斯站出来直言“企业的三大责任就是赚钱、交税、厚待员工”的率真举动,让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为之“倾心”,因此成为了他的“粉丝”。
80岁的索罗斯隐去了,因为敬畏新的监管制度,从“公募”转为“私募”,离开华尔街,为自己的家族理财,给了自己更多的私人空间,这是他的自由。年迈的巴菲特俨然也已经进入了退休的倒计时,接班人问题也是他的一大困惑。难以想像,少了索罗斯,少了巴菲特的华尔街,下一个投资神话还会不会有人来续写。夏芬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