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研报频频触雷。从榨菜门、天价钒钛再到力推高铁,乃至近期的分析师做独董等,研报与分析师面临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不少券商叫屈,多数分析师拥有高学历且工作勤勉,为何研报却被日渐妖魔化?对于这种状况,券业应认识到,在快速发展的背后,研究业务确实存在水平有待继续提升、缺乏独立性、研究“短视”并泛化、内控把关不到位、部分人员素质不足等诸多挑战,需要在发展中正视并主动改进。投资者也应认识到研报并非“大众消费品”,“读懂研报需慧眼,用好研报有门道”,投资贵在独立分析判断。
自2000年公募基金问世后,券商研究业务转型并与国际接轨快速发展,十年间研究队伍、研报数量和质量的快速发展有目共睹,但发展与挑战并存,研报形象偏离了“独立、客观、公平”的应有之意,这无疑需要先从行业内部找原因。
首先,国内研究实力强大的券商几乎都开展了卖方研究业务,中小券商近年也纷纷挤入这一领域,研报水平参差不齐。证券业协会数据显示,2009年全行业研报数量就超过10万份。但高水平分析师的培养需要时间,在行业快速扩展之际,更多券商只好依赖“挖角”的方式搭建队伍,人员素质并没有同步提升。大量研报存在同质化现象严重、研究泛而不精,乃至出现事实性错误等问题,伴随行业扩张,券商研究业务面临进一步提升的考验。
其次,目前多数券商卖方研究业务独立性遭受考验。由于券商资管业务“瘸腿”,研究定位为对外服务。近百家券商设立研究部门,对基金等机构的分仓竞争激烈,研究实力评价更是依赖基金经理打分,这导致不少分析师围着基金转,影响其作出独立客观判断。加上多数投资者注重短期收益,行业评级短视,“三月一排名、一年一大考”,倒逼分析师从研究公司变为研究股价,绞尽脑汁寻找短线投资机会,使得“卖方研究买方化、买方行为短期化”。
此外,券商行业还确实存在个别从业者素质不足乃至出现违法违规行为。多年来监管层几度发文规范,券商内部也一再严查,但事实证明部分券商内控制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应加强隔离,严防研究部门对客户及自营部门的利益输送。
从上述不足不难看出,目前频发的券商研报“危机”,根本原因在于券业发展中遭遇的问题,需要全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合力解决。而银河证券等券商致歉,以及不少研究所掌门在本报撰文表示应加强内控等行为,正是行业正视问题并着手改进的一步。
对于投资者、特别是个人投资者,在参照分析师研报时,也应看到多年来券商提供了大量有水平和参考价值的研究报告,但证券研究作为对未来的研判,其实质应该致力减少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消息不对称,接近研究对象的客观事实,作为预测,要求每一份研报精确预测几乎不可能。
更应意识到,分析师在撰写报告时,目标读者是机构客户,需要研究团队支持方能有效解读,研报并非“大众消费品”。目前,不少券商也认识到了针对个人投资者投资服务不足的问题,正积极搭建服务散户的投资顾问团队,弥补专业服务的“短板”。此外,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说,不论是参考研究报告还是投资顾问意见,都需要拥有独立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切不可“迷信”。 记者 蔡宗琦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